诺奖自然科学三大奖项对中国科学界的四个启示(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10-10 12:05:25
浏览

从十年前,古迪纳夫就一直是理念诺奖预测的热门人选,一连“陪跑”十年后,他最终在2019年10月的早晨被“被诺贝尔奖的电话叫醒”。

有熟悉他的同行这样评价他:“他的名字(Goodenough,中文直译为足够好)似乎昭示着他的好运,不管做什么,他总在开始不被人看好,却能笑到最后。”

97岁的足够好先生,陪跑诺奖10年,75岁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不被看好却仍像乌龟一样踽踽前行,可以说,这是在用生命诠释有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启示四:科学,向生命致敬

关于21世纪究竟是哪个学科的世纪,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不少人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因为他们在“理解细胞如何感知并适应氧气的作用机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与去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关注到肿瘤免疫疗法类似,今年这个奖又一次与癌症治疗有关。

同时,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来自物理宇宙学和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这是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找生命同伴的努力,是人类对回答“自身是否是广袤宇宙中唯一生命”问题的尝试。

无论是在细胞尺度的微观世界,还是在宇宙尺度的宏观世界,人类最熟悉和最陌生的都莫过于生命本身。而真正伟大的科学探索,其目标不是为了求名得利或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为了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同时,向生命致敬。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