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的含义远不限于慕课(2)
当然,前期需要做好准备。我的准备是一套文字材料,包括一个教学总体安排、一本教材的电子版、12个以周为单位的学习指南和作业题、12份教学PPT、一个课程项目设计和一套开卷性质的期末考题。
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则是通过安排固定时间,在微信、电子邮件上实现的。这样的方式能让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而非技术上。看起来虽然有点“土”,但非常实用。此前我也曾多次实践过。
《中国科学报》:对于此次疫情下的在线教学,您认为给教师未来的教学带来了哪些新思考?
李晓明: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教学与技术的关系。教师们要拥抱技术,但不要迷信技术。视频的呈现形式固然不错,但用在教学上有一定的挑战,也不总是最合适的。采用什么技术,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当前能做到的事情来考量。
何为教学需要?举一个例子,教师一旦开始上课,就有时间、节奏的压力。时间从容,做一些课程录像固然好;时间紧迫,不做视频未必不好。况且上一门课远不是“把课讲了”这么简单。如上述所说,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除了PPT,还有每周的学习指南。要搭好“脚手架”,体现“有指导的学习”,而不是片面的“自学”。
面对面直播似乎人人可以参与,但怎样呈现正式的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普遍不多。一些教师目前对在线教学的抵触、消极情绪可以理解,总的来说,教师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比如,早在1990年,PPT就已经在我国开始使用了,但普遍接受却是在2000年以后,现在虽然还有人抵制,但是已挡不住普遍应用的趋势了。技术只要给人带来实质性的好处,慢慢大家都会接受。
《中国科学报》:对于此次疫情下的在线教学,您认为会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带来哪些新思考?
李晓明:疫情下的在线学习对学生的确颇有挑战。试想一下,学生一学期选了5门在线学习课程,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在线教学平台。熟悉这一切会产生额外的“认知负担”。加之教师并不都有做在线教学的经验,可能出现预期过高或过低、要求不合理等问题,最终形成的矛盾可能会集中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焦虑。
对于学生,我建议:第一,更加需要学会学习,譬如时间管理,新条件下学生有可能会学得更加有效。我的课程通常会跟学生讲清楚,这是一门3学分的课程,一周花3~6小时学习大抵就可以了。第二,培养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使自己能够较快地适应各种要求。原来到教室听课只有一种模式,现在的在线教学却可能会有多种模式。各种平台信息的汇入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自主性、自我调剂能力须跟进。
高校应用好课程管理系统
《中国科学报》:在线教学管理与传统教学管理有何不同?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能否提供一个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案?
李晓明:教学管理大致上可分为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两方面。
在当前高校的传统课堂条件下,过程管理的核心往往是一张课表,教师和学生都据此在相同的时间、地点上课,迟到、早退者都可以问责;结果管理则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和学生评教上。
从技术上讲,比较切实可行的在线教学管理方式是运用课程管理系统(LMS)。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应用,如今的课程管理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支持结果管理,也支持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