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检“颠覆”新冠治疗?一线医生:基本思路没变
尸检“颠覆”新冠治疗?一线医生:基本思路没变
2月2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以下简称“解剖报告”)在《法医学杂志》在线发表。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尸体解剖报告备受关注。发布当天便有消息称,尸检报告“颠覆”现有治疗方案,使武汉死亡人数下降一半。
解剖报告应当如何科学解读?到底多大程度指导临床?
对此,《中国科学报》对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主任钟定荣,以及身在临床救治一线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宋元林进行专访。
专家强调,尽管解剖报告结果对临床有一定借鉴作用,但解剖不能代替临床,目前基本思路仍无变化。
《中国科学报》:解剖报告结果提示,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为明显。如何解释?
▲ 宋元林:
渗出性反应,一般指的是血管渗漏。
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管里的血浆漏出到肺间质和肺泡里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通常会表现出肺实质渗出性反应。
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大体病理,还没有给出组织病理,因此是否有ARDS目前还不确定。
▲ 钟定荣:
这个只提示我们患者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一些病理改变,但这只是个案,并不具有代表性。
因为新冠病毒也是病毒,具有病毒损伤共性的改变,但不同病毒毒性不一样,且在不同患者上的反应是有差异的,有的症状很轻,有的则需要上ECMO,还有的不幸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尸检工作,才能发现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重症病人治疗策略。
《中国科学报》:是“炎症风暴”的一种体现吗?
▲ 宋元林:
因为没有组织病理,目前还不好判断与炎症风暴的关系。目前提到的炎症风暴是指血液生化检查出现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大幅度升高,包括IL-6等。本例患者是否经过炎症风暴需要回顾一下原先的病史。
另外,这是死亡尸体解剖,是病程的最后阶段,如果有的话也是炎症风暴后的病理变化。
病情发展后,患者陆续会用到无创呼吸机、插管以及人工肺(ECMO)。对于“炎症风暴”,目前治疗上只能用一些小剂量激素、后期用于免疫调节的胸腺肽等。
我想强调的是,根据我们的经验,插管会带来很多后续的问题,所以尽量不要让病情发展到插管的地步,早期就积极地干预、支持。
如果病情发展到需要插管,后续呼吸道管理、呼吸机调节、机械通气、细菌感染等对肺的作用等都要考虑到,情况就不是单纯的病毒肺炎的改变了。
《中国科学报》:现有解剖报告对临床工作有什么用?
▲ 钟定荣:
通过尸检发现,临床上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还是有必要的,这个使用应该在患者治疗的“最艰难”阶段,以打破患者体内的一种恶性循环。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每个患者的“最艰难”阶段是不一样,这就需要临床观察,也需要更多的尸检工作。
这种最艰难的阶段很有可能就是“炎症风暴”。当然,炎症风暴是临床医生的推测,很可能是机体对病毒或病毒毒素的过度反应,必须用临床手段加以干预,方能救命。
▲ 宋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