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的科技春天(3)
“你真要把全部家当都放在这里面?”妻子忍不住担心。900万元啊,买一些店面房租出去,就是旱涝保收的好日子。全拿去开公司,谁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果然,最初几年,林下植物种植根本没有盈利,公司只能靠畜牧养殖业务的微薄收益苦苦支撑。张洪寄予厚望的重楼和白芨这两种药用植物,因为种植技术不过关,无法达到理想的效益。
这下,不光妻子那边没法交代,就连张洪自己,也时常感到迷茫和怀疑。
2018年,在王波的四处奔走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带着他的团队来了,同时还带来了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会泽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丰富的林下资源,很适合利用朱院士的技术发展高原特色林下有机三七。”王波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传统种植条件下,三七很容易生病,人们只能用农药、化肥等手段保障产量,这也制约了这个产业的绿色发展。
几年前,朱有勇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种植三七,既能为三七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又不会损害松林生长。他还发现,雨水带来的微生物是让三七染病的重要因素,如果加盖避雨棚,不仅能满足三七喜阴的天性,更能隔绝从天而降的病害。朱有勇历经5年研发的一套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不用一滴农药化肥,就能达到亩产30至50公斤,是普通三七的4-5倍。
“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要做好林下经济这篇文章,这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抓手。”朱有勇说。
张洪参加了那场对他影响深远的培训课,在培训现场,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书生手把手为种植户们示范了有机三七的种植技术。
“我当时就觉得,连院士啊、教授啊都来帮我们做林下种植这件事,这说明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张洪说。
他在自家公司的200多亩林下地上,种起了有机三七,还请了一批会泽老乡来帮忙。晴天农忙的时候用不到他们,等到下雨了,地里的活没法干了,他们就来张洪这儿,保护三七免受雨水病害。
这项“业余活动”,一年能给每个参与的农户增加4000元收入。“等我们的三七种植规模扩大后,还能吸纳他们入股分红,每年增收可以超过1万元。”张洪说。
对事业重拾信心的张洪,决定追加一笔投资,扩大自己的公司规模,但手头的资金却显得捉襟见肘。谁曾想,一次和亲家亲戚喝酒时,这位亲戚明确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干,两人合资,又在公司上投入了1000多万元。
从连自己的妻子也不理解,到亲家都来鼎力相助,张洪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得道多助”。
“所谓‘科技扶贫’,关键就是利用科学技术盘活当地资源,并形成特色产业。”朱有勇对《中国科学报》说。过去几年里,朱有勇团队的林下有机种植技术已帮助数百公里外的云南省澜沧县成功脱贫摘帽。
“我本来就是农民,农民和农民交流起来很容易。”2020年,朱有勇有了新任务,那就是让会泽人民也更多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