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如何面对疫病
宋代如何面对疫病
《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韩毅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4月出版
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以来,京城开封一带持续发生大旱,气温较往年偏高。至淳化三年五月,开封又出现大热,这次旱灾的范围十分广泛,波及京师开封、西京洛阳、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和淮南路一带。
长期的干旱和高温,易于病菌繁殖和疫病流行。随即瘟疫暴发,死者甚众。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韩毅在其《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一书中,详细梳理了宋代瘟疫的流行、种类、分布及其社会影响。淳化三年开封大疫的流行给韩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瘟疫防治开创了宋朝政府从医学、经济、政治三方面防治瘟疫的先河。”韩毅说。
宋人对疫病的认识
北宋初年,最高统治者将防治疫病流行引起的灾害,与仁政统治联系在一起。宋真宗时期,国家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采取优先防治的战略。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冬十一月辛巳,宋真宗在与宰相王旦对话时明确提到邢昺的“四灾”说,将疫病引起的“疫灾”和“畜灾”列入宋代四大自然灾害。
“经宋真宗之口,邢昺的‘四灾’说始为天下人所知。”韩毅表示,自此后,宋政府将疫病流行引发的疫灾和畜灾防治,同旱灾、水灾防治一起提升为国家四大优先防治的战略,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宋代社会民众面对疫病十分恐慌,其对疫病的认识和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是地方巫术势力强大,“信巫不信医”成为民间习俗。据韩毅介绍,宋代西部地区益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和利州路是“信巫不信医”较为严重的地区,当瘟疫发作时,当地风俗信巫而不求医。二是对疫病的成因缺乏科学认识,甚至将其和鬼神联系在一起,认为疫病是由鬼神作祟引起的。三是为逃避躲疫,深居简出,无钱买药或乱服药物导致死亡。“逃避躲疫的事例在乡间较为突出,也是普通民众通常采取的防疫措施之一。”
总之,瘟疫流行给宋代社会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不仅造成人口死亡、社会经济惨遭破坏以及灾民流动,也引起了人们对疫病流行的恐惧。官吏死亡和阙官现象引起的地方统治秩序混乱,促使中央政府和各级官吏积极地认识疫病,寻找防疫之法。“自古以来,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既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韩毅说道。
宋代疫病防治体系如何运作
淳化三年开封大疫是宋代历史上京城地区发生的第一场疫病,北宋政府在这次疫病中主要采取了派良医诊治、赐钱、赐药、派官吏督察、颁布方书、奖励官吏等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疫病救治中,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政府机构的配合、中央官吏的督视、经济财政的支持,以及宋政府将刚刚修撰完毕的官修医学著作《太平圣惠方》首次应用于疫病救治中等措施,为此后政府应用医学知识防治各种疾病提供了范例。
“当时的医学措施有诸如让太医署选派良医10人在京城要害处(城门口、通衢之地)诊治病人,免费给病人提供汤药。经济方面,赐钱50万以购买药物。另外还派遣内侍中黄门1人监督救治等应对措施。”韩毅说。
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到疫病防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
根据《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中所述,宋代中央政府在疫病防治体系中发挥了核心力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