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复工 高校迎来“小考”时刻(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25 12:15:29
浏览

“目前,学校集中办学的校区有三个,我们的规定细化到申请人需要在规定时间、由特定校区的特定校门进入。每次申请也只有一周的‘有效期’。”刘标说,学校希望通过这种严格的管理过程,完成一次针对疫情的“压力测试”。“也只有通过了这样的测试,才能保证未来迎接师生返校时经受住考验。”

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目前苏州大学的在职员工有5000多人。自通知发出后至今,每天进出校园的教职工人数大概在1000多人,总体比例并不是很高。由于此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目前学校整体的教职工返校开学准备工作比较正常。

然而,这并不代表未来高校在“大考”的过程中不会遭遇压力。

此前,教育部针对高校开学问题,曾明确表示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社会家长都认为,或者绝大多数同意目前开学是安全的,开学后防控物资和条件必须到位。

对此,刘标坦言,物资问题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挑战,“苏大应该是江苏省物资储备最充足的高校之一。目前我们的口罩储备量有近20万副,这一数字针对目前的情况是充足的,但考虑到未来将有多达5万多名学生返校,现有的储备量显然不够”。

作为国内学生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吉林大学目前在校学生总数约为7.5万人,加上教职员工,总人数已经突破10万人。“说到压力,可能我们的压力是最大的。”伊大海表示,根据吉林大学的规划,在开学期间,该校的口罩储备量要达到200万副,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该储备量的一半。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国内工业生产秩序的恢复,以及口罩等防护物品产能的提升,相较于一二月份,目前高校对外采购口罩等相关物品的难度已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单靠高校自身进行物资储备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对此,刘标也坦言,在必要的时候,政府需要充当一个“托底”的角色。

然而,当我们真的储备了足够量的口罩,就意味着高校可以进入“开学节奏”了吗?

“无论是何种物资储备,本质上还属于‘堵’的范畴,当面对大规模的学生流时,仅仅依靠‘堵’显然是不行的。”伊大海表示,制约大学开学的因素并不在于物资的储备程度,而在于人员聚集的状态下病毒的扩散风险。

“在校园环境内,这种风险无法通过外部防护100%杜绝,我们也无法想象学生戴着口罩朝夕相处一个月的场景。”伊大海说,这其实也是高校迟迟难以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兰州大学校长助理李鹏杰也表示,在某些场合(如就餐和上课),学生的群体性聚集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毕竟我们让学生从家回到高校,就是为了让他们上课的,但我们要尽力规避这种风险,高校的整体服务保障系统都要做好迎接这种挑战的准备。”

为了尽可能规避这种风险,在开学之初,吉林大学计划在教学上依旧采取以线上教学为主,同时配合小班教学的模式,尽量避免大班授课。但是,这显然并非长久之计。“降低高校疫情暴发与扩散的风险,只能寄托于国内整体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伊大海说,而在这方面,高校除了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预案外,能发挥的空间其实并不大。

境外挑战持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