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复工 高校迎来“小考”时刻(4)
李鹏杰向记者表示,面对未来的学生返校,要特别注意学生返校途中信息的精准掌握。“从确定返校报到时间,到学生有序安全返回,其间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要对学生返校信息进行一对一统计核实,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后勤服务保障,还要做好流程及各项措施的演练。”
对此,伊大海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当前高校面临的疫情防控情况与以往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校进行封闭管理的同时,必须做到对学生行动轨迹的完全掌握,以及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精细化管理。”伊大海说,比如,对于学生浴室的管理就需要加以重视,因为这里既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学生又不能戴口罩。“如此细节的问题,我们是否已经考虑周全?”
“在学生防疫问题上,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并针对性地进行部署预防措施,同时形成规范和应急方案。这是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受访时,刘标如此表示。
此外,李鹏杰表示,在应急准备方面,高校特别不能忽视对师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关注。
“疫情过后,如何引导师生调整心态,恢复正常的学习工作秩序,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他说,现阶段学校与师生的联系大多只能依靠网络或电话,学生返校后的面对面交流和疏导要跟上。但现在就要着手,做好研判,提前进行预案的准备。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教育部日前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中,也开辟了专门章节进行指导。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该书主编之一、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翔表示,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较多关注技术层面工作,往往忽视公众的风险感知和情绪引导。而人是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从人的角度研究风险感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对于高校而言,疫情防控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百密一疏’的,所有的工作都要基于做好防控的大前提。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虽然整体向好,但面对未来学生返校的‘大考’,不能懈怠。”采访的最后,李鹏杰如此表示。
延伸阅读
疫期模式对常态期高校管理有借鉴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全国所有高校都处在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下,这中间既包括教学模式,也包括高校的管理模式。然而,这种‘不正常’的模式并非完全没有其正面意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表示,未来,当疫情消退、高校秩序恢复正常后,我们或许能从此次疫情中,获取一些高校治理模式改革的启示。
比如,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某些此前在高校司空见惯的行为都被禁止了。“常态时期,高校会议成风,视察、检查过于频繁的现象,曾令很多教职人员深恶痛绝。但在疫情期间,高校的治理模式已经从‘面对面’的形式,转换为远程操控以及远程信息传输,此前诸多的会议、检查随之取消,这其实可以视为高校治理模式的一种‘进步’。”
别敦荣表示,在高校治理中,某些传统的方式效率低下却依然大行其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管理者没有意识或勇气尝试新的管理模式。“然而,在疫情的压力下,高校领导不得不尝试利用网络发布信息,或召开视频会议。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或许就能体会到新的管理模式的优势。”
“至少在新的模式下,大学会更像一个‘大学’,这种状态会给一些高校管理者以一定的启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