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书单的使命与挑战(4)
对此,姜振宇也认为:“学什么专业、学得有多好,并不会对人格如何发展有太多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阅读恰好是专业知识之外,让大学生人格变得‘丰富’起来的一条捷径。它很便宜,而且门槛很低;真正阻止一个人去阅读的,大多数时候只是他自己而已。”
“专业学习是大学时代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但究竟应该如何结构性地规划和生成一个大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其中是否应该设计一些既有人文传统,又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经典文本的阅读计划,来辅助在校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在导师们的适度引导之下,有一定计划地开展阅读和讨论,以推进在校大学生对于中外经典文本、经典思想及经典文化的阅读学习,显然是一个更有意义亦更有现实性的课题。”段怀清认为。
阅读将不同学科构建在同一话语体系
除了让人生变得充盈,阅读还有助于打破文科与理科的壁垒,为两种思维构建一个新的话语体系。陈震解释说,在语言学、传播学中有“媒介素养”的说法,“也就是不仅要把文本作为知识,也要了解知识形成和传播的机制,所以‘素养’也包括对科技的掌握和运用”。但现在专业分野越来越明显,“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过分强调分野对于学科间交流也有寒蝉效应。”
不过,近年来,学术界鼓励和强调跨专业和多专业共同协作,以解决现实中棘手的问题和应对复杂的挑战。“广泛的跨学科阅读,可能给平时专注于专业研究的人士,提供一些视角上的启发。”陈震说。
“而且,阅读基础本身也是话语的一种构建。”陈震举例说,新闻媒体在进行“有限人传人”“R0”等流行病学的术语报道时,需要向大众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让人更理解其中的含义,“此时的报道是阅读,也就是搭建文理、普通人与医学专家之间的桥梁”。
那么,如何真正开始阅读?陈震建议,打基础要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读的时候多与师长、朋友讨论,勤做笔记。至于理科生,他发现网上有不少善于用平实的语言,分析总结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病毒学等期刊文章,进行科普传播的人。“对于具有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可以读一些科普文章和通俗写作文章,学习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和文字影响身边的人。对于理科生,很多理科朋友喜欢读哲学和科幻方面的书,在科学攻坚高寒处突破极限时,常常需要超越、形而上和文学艺术的滋养。”
相较于纯文学,“理工科教材编写方式都有固定程式,浏览一下全书目录就知道各章节内容,需要先读或重点读哪部分很快就能找到,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学习,而不像文学小说,最终结局要看完全书才能明了。”吴超说,如果遇到一个有兴趣的问题或难题,可以停下来慢慢思考,之后再继续学习。
至于如何选择书籍,导师推荐的书单肯定是不错的选择。吴超建议:“人生最需要阅读的、最基本的书是安全、家庭、事业和社交这四方面的。现在提倡知识和学科大交叉,理工科学生需要多阅读社科类的课外读物,至少对社会、经济、法规、安全、环境、人文等有一些大概的了解,这也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所要求的。”
而姜振宇关注到了大学生处于信息来源丰富的阶段,很容易产生“半迷茫”的状态,“就是不知道究竟去读什么”。“这一点对于缺乏通识教育概念的大学的理工科而言会更严重,实际上教师也不清楚应该推荐阅读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