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非”高校突围的“道”与“术”(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8 08:46:16
浏览

“大学的水平决定了城市的水平,大学的高度决定了城市的高度。两者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比如哈佛大学之于波士顿、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李志民说,一所大学所在的城市乃至省份,只有给予其充分的支持,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历史上,河南的高等教育也曾像河北一样大而不强,但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遴选时,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自此,两省的高等教育拉开了差距,这与河南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不无关系。

对于河北省近期出台的支持燕山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专门文件,李志民充满了期待,并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而此次燕山大学之所以会得到河北省的重点支持,一方面是因为河北省是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唯一一个没有“双一流”高校的省份(编者注:河北工业大学虽然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但地处天津,并未在河北省境内)。要想打破当前的尴尬局面,在“双一流”评选中有所突破,河北省就必须有所侧重。综合考量,燕山大学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李志民、张端鸿都认为,虽然南迁秦皇岛之后的20多年时间,燕山大学一再与国家重大高等教育战略失之交臂,但无论是学科建设、科研实力还是人才培养,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发展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学校保持了自己的‘名门气质’,坚持高起点和特色专业定位,通过内生动力推动发展,不断沉淀,保持优势。”张端鸿说,“所以该增加博士点的时候增加了博士点,该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时候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出成果的时候也出了成果,潜力还是很大的。”

赵险峰则将其归结为“奋斗基因、工匠精神、卓越品质和家国情怀”的精神品质。

据白靖介绍,当初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初建时,楼无一栋,房无几间。学校只在校园西南角建造了1000平方米的土平房,用于解决师生上课、科研和生活需要。创业者们住在“干打垒”的陋室,顶着肆虐的风沙和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边劳动建校,边教学科研,创造了艰苦条件下高起点办学、20年跻身全国重点院校行列的奇迹。

后来南迁秦皇岛,燕山大学在一片桃园地、荒山坡上开始了二次“创业”。“当时资金非常紧张,在秦皇岛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贷款办学,1985年实现了当年买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招生的‘燕大速度’,因此才有后面的跨省整体搬迁办学壮举。”燕山大学退休教授杜文升告诉《中国科学报》。

“正是这些熔铸在每个燕大人骨子里的精神品质,让学校顶住办学压力,对冲掉非‘211’‘双一流’等高校身份带来的困难,并逐步夯实发展基础,达到现在的发展水平。”赵丁选说。

实现突围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四非”高校来说,能够像燕山大学这样得到举全省之力支持的毕竟少之又少,它们又该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实现突围呢?

对此,李志民和张端鸿表达了类似观点。

他们认为,“四非”高校一定要坚持发挥学科优势和内生动力,争取参与更多国家层面重大项目,服务地方经济。比如燕山大学参与港珠澳大桥、大型客机C919项目,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承担更多任务等。“大学只有把自身发展深度融入整个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发展战略当中,才能不断提高发展优势,叠加力量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