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非”高校突围的“道”与“术”(4)
“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与地方发展联系密切的优势,主动加强与所在地方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产学研合作,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曾撰文阐述地方高校与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这对于“四非”高校突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地方高校要扎根本地,把握本地政策并深入了解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发展战略,把大学的知识技术、人才优势跟地方企业、社会机构进行深度整合,对接地方区域发展的切实需求。”
同时,张端鸿还强调,不同类型学科的建设规律和建设方向差别较大。“四非”高校一定要尊重这种规律,根据学科布局特点突出学校的特色,并让自己的学科与基础研究、社会服务之间建立比较科学的关系。这样既可以保证高品质的基础研究份额,也能在服务过程中吸纳更多社会资源。
“要知道,只要学科发展得好,它的资源吸纳能力就比较强,就会具有‘造血’功能。如果一所学校的各个学科都具有‘造血’功能,那么整体就会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力量。”张端鸿建议,即使没能入选国家重大高等教育战略,也要尽量将学校放到与入选高校同等位置上去竞争,鼓励并引导校内的科研团队、学者在各种国家级平台上争取资源、奖项,“这样,‘四非’高校至少在重点指标上不会落得太多,甚至还可以维持自己与其他同类型院校的相对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全校上下也更容易形成发展合力。”
此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张端鸿认为,立足区域拓展国际合作也有助于“四非”高校逆势突围。比如,除了与欧美主流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外,西南地区高校还可以与东南亚重点高校开展更多合作,东北地区高校还可以与俄罗斯重点高校开展合作,甚至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拓展合作。
“毕竟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来自某个区域或者整个中国,更来自于全世界。”张端鸿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