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600项临床试验不要完全贬读!
钟南山专访 | 对近600项临床试验不要完全贬读!
据科技部网站4月3日消息,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发布通知要求,新冠药物临床研究3日内须完成立项,逾期叫停。
截至4月16日,我国有598项新冠病毒临床试验通过了项目立项,最多的一天有32项。同时,有40多个项目被撤销。
其中,4月15日,被誉为“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韦在中国的两项临床试验“暂停”,原因显示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没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
从全球看,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4月7日,新冠病毒临床试验共立项927项。其中,中国(截至当日为581项)占比近2/3。
对此,有人质疑,我国上马的新冠临床试验是否过多?40多个项目撤销背后有何隐情?接下来的研究要考虑哪些方面?
就此,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接受了《中国科学报》专访。
《中国科学报》:截至4月7日,全球新冠病毒临床试验共立项927项,中国占比近2/3。您如何看待这些数据?中国有近600项研究,多吗?
钟南山:
中国占全球2/3并不奇怪。中国最早发现的病毒,对它的研究最早,应该看到这里。我的看法首先是积极的。
17年前我们应对“非典”时,很少去考虑做一些研究,我们真正进行的科研设计或是申报做的研究都很少,包括我自己也就发表了3篇(文章)。为什么?那个时候全部的力量都放在了医疗上,总结了不少医疗经验。
但那时候没有一个很强的概念,除了临床医疗,还要总结经验、形成论文,要在国内和国际上起到引领作用,或者对别人有点启发。这个理念我们必须加强。所以,这是好现象。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是一场遭遇战,我们面对的情况是不知道什么药有用。做一些密切的临床观察,允许多一些研究,这是对的。
所以,对近600项临床试验不要完全贬读。这本身说明大家对探讨一些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具有很高的积极性,这在十几年前根本不可想象。不管是国家药监局,或是科技部、卫健委,都鼓励进行临床观察、临床药物研发以及一些临床技术的研发。
现在比较强调科研要总结。在讨论我们的成绩的时候,要是完全没有总结,没有研究,没有论文,怎么算成绩呢?这也是大家集中申报的一个动力,所以要辩证地看。
《中国科学报》:申报数量多了,一些临床试验的设计会不会降低标准?
钟南山:
在(最近)相对一段时间内,甚至是全世界临床医学领域4个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期刊》,发表关于(新冠)治疗的研究论文时,其设计要求都降低了。
不可能设计对照组,病人要生要死的,你还设对照组,根本不理智。病人都不知道用什么药来治疗,怎么对照?只能够与自然对照。更谈不上双盲,怎么双盲?
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允许再像最初“遭遇战”时那样了。因此,继续接受临床申报会严格化。
那么,我们申报的项目多,都是好的?那也未必。很多项目一个是可重复性少,另一个是协作得少。现在在中国,我们协作是相当困难,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同一个地方,一个事情,要互相协作对吧?但这是个大问题,也是课题比较多的其中一个原因。
《中国科学报》:协作难,是不是因为发表论文的排序等一些因素牵扯在内?
钟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