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怎样“动”起来(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8 21:19:19
浏览

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位问题,《意见》明确了将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所谓“建设”与“劳动”不分开。

对此,北京某高校教育学院教授李东认为,新时代的劳动应具有两个核心因素:第一,劳动必须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第二,劳动必须面对真实现象、真实世界而非幻象。

古时晋惠帝闻民间饥荒,曾建议百姓“何不食肉糜”。在互联网时代,不少青少年也沉迷于在游戏世界中开疆拓土、一方称雄。“不了解世界的真实,会导致一个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所谓的‘实事’,必须是真实的存在。劳动将促进儿童和青年从幻象中返回真实,面对‘实事’去求‘是’。”李东说。

当下,并不能简单地把劳动理解为生产劳动。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北京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在中国疾控中心进行志愿活动时,其主要的工作就是数据统计。从表面上看,这种工作并没有生产出实际可见的产品,但他们的劳动却是典型的服务性劳动。

“与中小学的家务劳动、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相比较,大学的劳动教育特征是真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有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表示,典型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具有高度探索性的本科生科学研究课程,田野研究、工厂实训、金工实习中,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体力与脑力相结合,应该是大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苏联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这绝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道德上做好劳动的准备,即热爱劳动,对某种劳动形成一定经验,能够自觉地参加劳动,并且有意识地确定自己未来从事某种劳动的志向。

在曲霞看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至少表现为三个层面——

通过劳动的教育,即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进行锻炼的教育,比如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

关于劳动的教育,即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劳动的教育,比如听劳模报告、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一些乱象亟待劳动去改变,比如坐享祖辈家产的年轻人,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劳动,也不将劳动者的付出放在眼里—— 一些人随意辱骂快递、外卖小哥,个别人讽刺抗疫工作者,还有一些毕业生频繁不负责任地跳槽,给企业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些都离不开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和合法劳动、诚实劳动意识的树立。

为了劳动的教育,即让学生真正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的教育,比如在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强调劳动的目的。曲霞指出,很多时候学生把学习知识理解为应付考试,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知识,所学知识可以为国家、社会做怎样的贡献,以至于认为学习和劳动是两码事。

“部分青少年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正是劳动准备不足的典型表现。”曲霞说。

探索刚刚起步

在国内,由于劳动教育刚刚开始强调,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过程中。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体系建设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内容与形式缺少规范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