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建设:辅修“擦边球”?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8 21:20:32
浏览

 
 
微专业建设:辅修“擦边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然各高校正常的教学运行秩序已被打破,但并没有阻碍一些高校在教学制度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久前,山东大学便对外宣布,为加快本科专业现代化升级,该校将立项建设17个微专业。

山东大学的微专业,指的是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此次山大设立的17个微专业项目,其课程来自该校的10个学院。

虽然此前国内也有高校进行过类似探索,但山大此举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尝试。在疫情期间推进如此规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山大有着怎样的考虑?

概念之争

“微专业”概念最早源自线上教学。2013年,国外慕课平台edX发布了一组系列课程,将隶属同一知识门类下多门课程组合开设,开启了世界范围内首个微专业模式。

目前,微专业的存在形式依然以大学专业的线上教育为主。很多慕课平台也与高校及企业合作,开发了大量的微专业。但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开始独立设置“微专业”课程。如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面向全校开设14个微专业课程;同年,洛阳理工学院启动“微专业”跨学科课程建设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则在2019年制定了《本科学生修读辅修微专业实施细则》。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校独自开展的微专业建设,大多采取的是线上线下混合授课,甚至采取纯线下授课的形式,这与最初的微专业模式并不相同。基于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此类改革更接近于高校持续多年的“辅修”模式。

“对本校注册学生经由面授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之外的一组课程的教学,在教育管理制度中很符合辅修(Minor)的概念。”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卢晓东表示,准确地说,山大的此次专业改革,以及此前一些高校类似的改革,是在辅修制度和辅修专业设置方面一次有益探索。

对此,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刘传勇在受访时也坦承,此次微专业改革的核心的确属于辅修范畴,也可以称为“辅修微专业”,目前主要针对校内学生,将来条件成熟再逐渐对外开放。但他同时表示,他们在改革中也为原有制度赋予了新的含义:“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改革,实现对学生跨学科的培养,实现对学生在某些学科内部的纵深培养。”

在刘传勇看来,山东大学在专业建设上的优势并不在于绝对数量多,而是有一批一流优势本科专业,且专业分布比较均衡。“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优势应当是在一流专业基础上,打造一批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包括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等。”他表示,微专业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灵活地围绕某个特定学科领域进行课程设置,实现对学习者灵活、系统的培养,并有效规避原有专业调整程序繁琐、“惯性”过大的问题。

“此次推出的微专业都是基于全新课程,而非原有课程的简单组合。这也是学校学科建设成果向本科教育教学转化的具体呈现。”刘传勇说。

新的特点

虽然对于山大使用“微专业”概念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对于此次改革本身的重要意义,卢晓东却持非常肯定的态度。

“应该说,类似于山大这种围绕少量核心课程所进行的跨学科辅修专业的设置和制度改革,国内高校此前也曾有所尝试。”据卢晓东介绍,早在上世纪末,“电子商务”专业尚未进入本科专业目录时,他便参与了北京大学“电子商务”辅修专业的设置。2015年前后,清华大学也创造性地开设了一批新型辅修专业,比如“学习科学与技术”“智能交通”“科学技术史”等。

然而,山东大学的此次改革却有两个此前未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