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架起“致富桥”
稻谷好了,红蒜壮了,菊花美了
科技赋能架起“致富桥”
贵州省麻江县 图片来源:南京农大
今天,贵州省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的种植大户赵祥榕刚刚结束水稻春播,他望着这100亩粳稻,回想起2018年那场大雨依然心有余悸,“若不是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京农大)这些专家,我早就破产了,哪能像现在这样越种越多,日子越过越好”。
不止赵祥榕,当地很多贫困户都在专家的科技帮扶下尝到了甜头。
自麻江成为南京农大定点扶贫对象以来,两地路途虽远,心却很近,帮扶专家团为麻江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路让这个原本封闭落后的地方重新焕发生机。
“八年麻江情,全校同下‘一盘棋’,我们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让科技帮助麻江成功‘摘穷帽’,同时也走进了农民的心里。”南京农大党委书记陈利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富锌硒米成了“香饽饽”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地条件造成麻江耕地资源稀缺,贫穷落后的“枷锁”一直难以解除。要开启帮扶之路,首先摆在面前的是“如何帮助麻江‘摘穷帽’?”
“扶贫的关键是要提升内生动力,只有练好‘内功’才能长远,而产业就是脱贫致富的命脉。”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陈巍告诉《中国科学报》,于是,挖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成了重中之重。
地处锌硒矿带的麻江,享有“中国锌硒米之乡”的美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帮扶专家团看到了打赢这场“翻身仗”的希望。
不过,麻江当地的水稻“土著”品种籼稻产量低、口感差,难以担此大任。在反复试验了20多个品种后,他们最终选择了南京农大自主培育的优质粳稻“宁粳8号”。
对于习惯了在“保守”环境里生活的麻江农民来说,接受这个新品种并不是那么容易。而当时,赵祥榕自告奋勇地引种了40亩,他的坚定来源于南京农大水稻栽培团队教授李刚华的承诺“你就放心种,不会有问题”。
南京农大副校长丁艳锋教授(左四)在稻田里指导生产。 图片来源:李刚华
“有这么一个好品种,又有高校科技的支持,如此难得的机遇,我坚信种田一定能有出路”。赵祥榕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这份热情差点被一次洪灾浇灭。2018年6月的一场特大暴雨突袭麻江全县。由于位置特殊,赵祥榕的稻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田里秧苗被洪水冲掉了一些,还有很多露出了根,看上去黄黄的一片。
“这一下就要亏10多万啊。”他赶紧联系李刚华求助。李刚华实地“看诊”后表示“补救还来得及”。“根据秧苗受损情况,我把梯田分成了好几类,露出根子的需要适时补充养分,未被连根拔起的可以正常管理。”李刚华告诉《中国科学报》。
按照李刚华的指点,等苗缓过劲能“吃”了,赵祥榕立即用他测算的补肥量精确施肥。同时,李刚华还开出了防治病虫害的“药方”,让这些幸存的秧苗免遭二次伤害。双管齐下,这些苗恢复得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