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架起“致富桥”(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9 09:08:54
浏览

意想不到的是,这片曾经“死里逃生”的“宁粳8号”丰收季一测产,竟然平均亩产666.1公斤干稻谷,创下了当地的历史纪录,检测出所含的锌和硒超常规稻3倍。高校专家的“真本事”让村民大开眼界,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种粳稻的阵营里。

55555.jpg

专家对赵祥榕种植的“宁粳8号”进行实产验收。      图片来源:李刚华

南京农大不光管种,还包销,“收货的锌硒米由我们来负责打开销路,让农民无后顾之忧,保障了锌硒米种植的经济效益”。挂职麻江县副县长的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副处长李玉清告诉《中国科学报》,去年收购的“宁粳8号”成了香饽饽,售价卖到了每斤10元,带动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近3500元。

稻米产业联盟的成立更是把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拧成一股绳,为麻江锌硒米“走出去”拓宽道路。加上帮扶专家团对联盟成员进行线上线下“保姆式”指导,优质麻江锌硒米产业正在做大做强。

高效技术助力红蒜“老树开新花”

麻江有一“宝”,红蒜防病抗衰老。麻江红蒜很是有名,不但辣还香,还含锌硒元素,种植历史也很悠久。还有十多天,就到红蒜收获的时节了,按照现在的长势,今年又会大丰收。

但是,之前的麻江红蒜并非这个光景。红蒜本是当地特色蔬菜,被誉为“中国红蒜之乡”的麻江曾经种蒜规模很大,约4万亩,“但是,由于栽培技术较为粗放,加上大蒜无性繁殖易感染病毒,品种退化逐年加剧,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栽培面积也逐渐缩减。”南京农大园艺学院蔬菜学科教授吴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麻江县农业局蔬菜站站长周世洋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去调研的时候还发现,许多蒜农为了卖高价钱,将优质大个的红蒜卖掉,留下品质不好的蒜做种,“长此循环下去,红蒜一代不如一代”。

要解决眼下这些问题,吴震提出了一套优质高效的栽培方案。当务之急就是优选播种,选红蒜中的“优等生”,给这些蒜种提纯、复壮、脱毒,来完成红蒜家族“复兴”的重任。“我们要保证生长、产量和品质都是最好的。”

33333.jpg

南京农大蔬菜专家吴震(右三)在田里指导红蒜种植。     图片来源:吴震

他们在麻江县谷硐镇兰山村建成繁育示范基地10亩,完成珠蒜一代植株生长发育和二代蒜头形成特征观察。一代植株长势比普通蒜种好,产量也比红蒜常规蒜种高,而二代株蒜更加优异,蒜头更大,质量更好,每亩平均产量约1000斤,远高于常规蒜种。

这让当地贫困户黄明奇兴奋不已,他采用了专家的法子,自己种了10亩红蒜,加上卖蒜苗和蒜薹,效益十分可观,一亩地能收入8000~10000元。

相比北方大蒜主产区来说,麻江这个地方湿度大,杂草生长能力极强,周世洋多次深入田间地头都发现“草比蒜多”,为了一劳永逸,一些蒜农还会使用除草剂,这也会影响红蒜的产量和品质。

吴震建议可以用地膜覆盖的方式种蒜,“地膜覆盖可以使珠蒜健壮,抗病性就提高了。另外,铺上地膜后,地下土壤可以保湿,地表湿度降低,从而减少病害发生率,也防止杂草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