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的耐心与回报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04 09:11:03
浏览

 
 
“南海Ⅰ号”—— 水下考古的耐心与回报  
 

水下考古的耐心与回报

图一:林唐欧绘

水下考古的耐心与回报

1990年定海水下考古培训时,记者(照片左二)也曾下水,设法近距离观察遗址状况和队员们的工作。崔勇(照片右一)是记者在水下的守护人之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是最早详细报道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新闻媒体。

(本报资料照片)

水下考古的耐心与回报

“华天龙”号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时的壮观场面。这也是“南海Ⅰ号”科考发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图片来源:广州打捞局网站)

水下考古的耐心与回报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0年4月26日。考古队员拍到了他们领队崔勇做现场评估的场景。在沉船的外围,已经进展到发掘外侧反斜面位置,此时支护要预防船向下和向外的移位。支架太疏带来风险,太密则会影响发掘。

邓嘉韶摄

“南海Ⅰ号”露出全貌的时刻

上图(见图一)是考古队员绘制的“南海Ⅰ号”沉船全景素描图。观测角度是从沉船右后侧俯视船头方向。围绕沉船四周的是沉箱壁。

早期的考古现场都会采用带有透视方法的素描速写方法进行现场记录。半坡遗址、广州南越王墓考古现场都曾专门请画家到现场绘制素描图。此图绘制于2015年12月。作为现场发掘的参与者,作者负责现场测绘和画图的工作,每天都留意着沉船随着发掘进度而产生的变化。

2013年2月开始发掘时,沉船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海泥和凝结物,经过近两年的时间才把沉船上表面、四周清理干净。2015年年末时才露出图中状态。

这张图记录了发掘工作已经暴露出整船的隔舱板、船壳板,但还没有进入船舱内发掘。整条船除艏尖舱已不存外,可以辨识出14个舱,残长21.91米,宽9.87米。可以看出船头和个别船舱、船艉右后侧有少量凝结物,其它舱都已暴露出船舱里面的陶瓷器。

沉船上层驾驶室、楼垛、生活室等已经不复存在。在海洋生物的吞噬、海水腐蚀和现代渔业的干扰下,沉船表面遗存很难保留下来。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在同期木质沉船中,“南海Ⅰ号”已是保存最好的了。

(林唐欧)

遥远的起点

●1987年 中英合作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意外发现了“南海Ⅰ号”。同年,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

●1989年冬季 中日合作进行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

●1990年春季 中澳合作在定海村进行水下考古培训。

●随后的11年间,“南海Ⅰ号”一直处于静静的“搁置”状态。

1990年春,我在阴雨中登上长途大巴,从广东向北慢慢进入福建,从一个采访换到另一个采访。这次的目标是福州北部的连江县定海渔村。定海湾沉船很多。中国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以这里为培训基地,汇集来自各地的一批年轻人,天天潜水,充满激情地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连江刚刚散去前线的紧张气氛。与我在2019年重返这里相比,那时生活平静而单调。我结识的这批学员,大多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骨干。

那段经历——被称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一个节点,至今还在各种场合被反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