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打算: “天平”倾向何端(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20 09:09:09
浏览

“愿意坐基础学科冷板凳的人本来就是少数。学生的学术价值取向并不会因为某一计划而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学生对一个专业的看法和兴趣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他们一个多元选择的空间。”侯定凯说。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创新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科交叉,而强基计划一般不允许转专业,仅允许在强基计划内部转专业,或辅修、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与此同时,强基班还有动态淘汰的压力。那么,未来强基计划学生的本专业学业是否会与跨学科学业发生冲突?

对此,侯定凯也有自己的思考:“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高等教育的通专兼顾(在研究型大学中,通识教育更受重视),那么,强基计划的教育取向是什么?进入强基计划的大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早明确了未来的专业方向,有更明确的人才规格定位。‘强基计划’如何处理‘通’与‘专’的矛盾关系?基础学科的毕业生究竟需要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何构建与这种规格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在强基计划的设计下,为了解决通与专的矛盾,不少高校采取的是3+X或4+X的分流制,即前三四年本科学习,完成“通”的课程(基础学科,多为一级学科)学习;X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阶段,向“专”的方向(基础学科的培养方向,多为二级学科)分流,达不到博士毕业要求的学生,则以硕士学位毕业。

如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招收的专业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学生在硕士阶段可选择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8个方向,博士阶段可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7个方向。

又如,清华大学日前停招新闻专业本科生,扩大研究生培养,遵循的也是通+专的思路,将专业培养放在研究生阶段,衔接强基计划下,日新书院以人文基础为主的学生,以及本校其他学科包括理工科的跨专业学生、校外推免生。

对此,北京某高校教师李兴表示,“从优化招生的角度看,取消一些相对低分的应用型专业,不仅提高了高校生源质量,也给通识培养、跨专业培养带来了机遇。”

在高校公布的强基计划中,也有高校采取本科阶段即鼓励跨学科的做法。如清华的探微书院、未央书院、行健书院负责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分别对接化学生物学、数理基础科学和理论、应用力学,三个专业方向均设计了理工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

作为名校双学位毕业的“过来人”,李兴坦言,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课程强度将变得非常大,尤其是基础学科双学位,如数学+X,能够成功毕业的学生非常少,更不用说强基计划之外的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的跨专业难度,但也不排除一些天赋高、矢志科研的学霸可以兼顾好学业压力。

“担心动态淘汰的压力,给本专业与跨专业学业带来冲突,关键是看考核中要强调什么。”王福说,比如一二年级,学生主要在基础领域学习,应重点考查“通”的内容;三年级的后期考察,侧重考查学生的科研潜质,更多体现为“专”的内容。“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会引导学生既学好本专业,也学好相关其他课程。”

储朝晖认为,高校倾向于用专业知识淘汰学生,但反过来要思考一个问题——人才培养究竟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一些行业发展迅速,技术迭代很快,学生只有具备在新环境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未来千变万化的需求。因此,“志向、潜能等要素的考核,应远远重要于标准化的知识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