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专访:让公卫体系回归公益和专业(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28 08:08:56
浏览

但是生物安全是专业上的事,不能喊过了。我们强调生物安全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但一定不能把它庸俗化。如果变成了每个人天天都在谈生物安全,就像全民搞科研一样,这就过了,对社会发展不利。

《中国科学报》:应如何理性看待我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高福:

我国生物安全领域发展起步晚,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极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也有赶超。但整体上仍存在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生物安全的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还有差距。以开展人类病原研究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例,全国共有18个省建有生物安全实验室,其中三级实验室48个,四级实验室1个,而美国仅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就有10余个,三级实验室有近1500个。

生物资源方面,我国缺少资源收集和共享的有效机制。一些病原微生物的合理分享和引进受阻,审批手续不畅。

《中国科学报》:您对进一步强化我国生物安全能力建设有何建议?

高福: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生物安全法律体系,依法建立和完善国家生物安全部门协调机制,各部门协同完成国家生物安全监测预警、信息收集与分享、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监督检查等工作。

其次是强化基础能力建设。设立传染病、动植物疫病监测哨点,完善国家生物安全监测网络,完善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开展主动监测和病原检测。

此外还包括规范生物安保管理。强化生物安保的理念和意识,着力研究和开发安保技术和手段,防止有害生物剂或生物技术被恶意使用。依法合规推动传染性疾病样本资源库构建与应用;拓展国际交流,规范出入境管理。

在防范疫情的同时,防范“信息流行病”

《中国科学报》: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您一直身处舆论风暴眼。面对舆论压力,您是怎么做的?

高福:

首先,我们积极抗疫、“战场”上大家越做越猛,没有时间去想个人的事。再次,网上的许多东西都是流言蜚语和谣言,这些东西怎么能影响抗疫工作呢?

中国对新冠病毒的“斗争”是个“闭卷考试”,答得非常好。我们一定要在防范疫情的同时,防范“信息流行病”。大家一定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

《中国科学报》:最近,《细胞》《科学》《自然》三大顶刊都发了您和团队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您如何看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和做科研发文章之间的关系?

高福:

不能光说发论文,文章是交流工具,我们往往割裂开来。

就像记者采访完以后不去写文章,你得到的消息只你一个人知道,是一样的道理。

科学家就是通过文章去交流思想,而且通过同行评议给你把关,同行评议了大家拿来读;如果同行都不评议,信任度就要打折扣。所以,发文章对科学家也是个约束,不能乱说。

像我们这些时日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多个抗体已经在产业化的路上,跨种传播机制研究也应用到了防治上,这是既上“书架”又上“货架”的研究,属于“顶天立地”的工作。所以,当今科学与技术甚至是产品,可以是“零距离”。一定不能把科研、论文、防控割裂开来。

《中国科学报》:您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如何保持高效率和好精力?

高福:

坚持两点。第一,坚持学习,增加知识面;第二,好好休息,保持清醒头脑和逻辑思维。

(本报记者李晨阳亦对本文有贡献)

相关专题:2020两会中的科教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