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模式:“危”“机”触发教诲生态改良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来说,2020年的上半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启了一场从未有过的从线下教育到线上教育的大规模探索。
如今,这场探索已经持续数月,学生们也已经“适应”了每天在电脑屏幕前见到老师。而站在线上教学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的重要节点,对于这一轮教学变革如何评价?未来其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成为此次全国两会上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线上教育”≠“线上”传统教育
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看来,此次由于疫情而导致的教育模式改革,虽然看似一场“遭遇战”,但其实是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线上教育领域的探索为前提的。
“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开展,得益于近几年国内慕课的建设和积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李清泉表示,在教育部的统筹下,我国仅首批建设的37个慕课平台就提供了4.1万门慕课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说,慕课建设为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
我国高校的线上课程积累从2004年开始。“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到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到中国大学慕课,以及现在的在线开放课程,多阶段的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若干个在线课程平台。”受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也坦言。
“疫情发生之前,对于将信息化手段渗透到教学过程,广大老师和学校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还有些滞后。疫情的暴发,反而成为线上教学巨大的外部推力。”在施大宁看来,这表明,“就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模式转变而言,此次疫情是‘危中有机’的。”施大宁说。
然而,与此同时,此次疫情也暴露了目前国内线上教育所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
李清泉在受访时直言,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慕课资源远不能满足大规模需要,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和在线教学模式的运用也需要一个过程。“此外,我们还应倡导高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求。”
采访中,对于线上教育教学手段革新问题,很多代表委员多有提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表示,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实施好在线教学,不仅需要流畅的通信平台,更需要优质的数字资源和灵活的教学组织。不过,在他看来,目前在线教学的短板并不是这些,而是教师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式,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不是信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教育技术问题。”
对此,施大宁也表示,目前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过程还是基于传统的知识传递、知识传授,而在实践性教学、能力培养,以及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真实情景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借助此次疫情,我们确实应加大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知识传递从面对面教育转向网络化教育,从而切实拓展课堂的空间。”施大宁说。
在线教育重“教”更重“管”
谈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线上教育的最大影响,李晓明笑称是让那些曾经保守、对线上教学有成见的人,看到了“线上教学也还行”,而不再是听到“线上教学”就反射性地说“线下课堂不可替代”了。
虽然明确了线下教育可以替代,但如何管理好线上教育却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