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珠峰故事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04 07:03:00
浏览

 
 
他们的珠峰故事  
 

5月27日上午,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将觇标竖立在世界之巅,各项峰顶测量工作顺利开展,标志着2020珠峰高程测量取得关键性胜利。

1975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距今已整整45年。2005年,我国进行珠峰高程复测。

珠峰高程测量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45年间,有许许多多的参与者为此作出了贡献。如今,各项技术在不断进步,登顶经验在不断完善,但从未改变的,是向最高处进发的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而这些都深深印刻在了亲历者的心里。

2005年的珠峰测量大本营(徐永清供图).jpg

2005年的珠峰测量大本营(徐永清供图)

他们的珠峰故事

1975年,高登义在珠峰北坡大本营观测(高登义供图)

他们的珠峰故事

2005年,徐永清在珠峰地区。(徐永清供图)

解开旗云之谜

每年,都有许多虔诚的藏族同胞来到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绒布寺朝拜,为“第三女神”——珠峰献上哈达。传说那些最真诚的敬献者的哈达,会在明月夜冉冉升起到珠峰顶部,在“女神”头顶随风飘动,宛如挂在峰顶的一面旗帜,因而被称为“旗云”。当有攀登者来临时,“女神”会扬起哈达,用不同的舞姿向人们暗示珠峰顶端的风云变化。

1975年春,当再次来到离绒布寺不远的珠峰北坡大本营时,仰望着珠峰峰顶的旗云,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心里升起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

1966年,26岁的高登义第一次来到这里,参加中科院组织的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并同时为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进行天气预报。近十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为精确测定珠峰高程保驾护航。

在高登义眼里,神秘的旗云传说背后,隐藏的是科学的真谛。从北坡攀登珠峰,最大的敌人就是大风,而旗云可以成为登山队员的风向标。

高登义与同事们每天认真记录旗云的变化,试图找出其与珠峰地区天气系统变化的某种关联。渐渐地,他发现,根据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珠峰峰顶高度附近(海拔8~9千米)的风向,而从旗云顶部起伏的状态可以估计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旗云的状态不仅可以暗示当天的天气,还能被用来预测未来1~2天内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这无疑为登顶珠峰提供了多一层保证。

对旗云的研究只是高登义等人的工作之一。他们还在珠峰北坡海拔6500米、6000米和5400米的山坡上建立了临时气象站。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高登义建议把原来每天两次高空气象观测改为6次,同时进行无线电探空气球与测风小球对比观测。

这些建议得到了当时登山气象组和登山队领导王富洲的支持。然而,这种观测强度在当时我国各个气象站是前所未有的。在高空气象观测最强的北京气象站,20名观测员每天进行三次无线电探空观测、一次小球测风观测,而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珠峰地区,算上高登义在内的4名观测员,如此连续观测了一个月,工作状态可想而知。

如今回想当年,工作的艰苦早已被高登义视为寻常,更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当时泰山压顶般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