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珠峰故事(2)
在气象学中,写作天气预报的论文难,实际预报更难,涉及珠峰的登山天气预报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登山需要提前了解7~10天内的超中期天气要素(包括高空风、降水、能见度),而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大难题,谁也不能保证每次预告都成功。然而,天气预报是否成功,又直接关系到登山任务能否完成,甚至关系到登山队员的生命。
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0975年5月12日,高登义所在的登山气象组预告,5月25~29日有一次登顶好天气,很可能是当年春天最后一次机会。5月27日下午2时,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登上峰顶,紧张工作了近两个小时,完成了拍摄、固定砚标、遥测心电图和采集冰雪样、岩石标本等任务。那一刻,高登义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难忘不眠之夜
今年5月27日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看着电视里的直播,徐永清头脑里闪现的是15年前那个同样的时刻。那一刻,他正身处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
2005年4月9日,经过六个小时的飞行,时任中国测绘宣传中心副主任、中国测绘报社副社长的徐永清和几位媒体同行带着将近200公斤的设备、行李到达拉萨,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前往珠峰测区,现场采访、报道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活动。
5月21日下午,让所有人盼望已久的消息终于来了。登山指挥部宣布,24名登顶队员已经顺利到达海拔8300米的登顶突击营地。按照惯例,队员们将在22日凌晨出发登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天下午,原本晴空万里的珠峰被乌云笼罩。登顶出发时间从凌晨1点改到2点,又改回1点。午夜时分,以往早就乌黑一片的珠峰大本营,那一晚却无人入眠。几乎所有的中国营地都透出微弱的灯光,拿着手电筒或者带着头灯的人不时地走来走去,发电机和着风声连夜轰鸣,使那个夜晚显得格外紧张、焦灼。
徐永清所在的测量营地新闻中心帐篷里,为了保持体温,几位记者不得不钻进睡袋中继续工作,一眼望过去,就像一条条弯曲的虫子。为了保持清醒,他们想了个办法——用喝水来提神,因为天气太冷,人喝了水很快就想上厕所,走到帐篷外,寒风一吹立刻清醒。
中科院珠峰地区综合考察队的队员忙碌地释放着无线电高空探测气球,探测峰顶的气象信息。1:00,1:15,1:30,1:45,2:00……大本营的人们数着时间,却依然等不到登顶队员出发的消息,气氛又开始紧张起来。
直到凌晨3点半,终于从海拔8300米营地传来消息——第一批冲顶队员出发了。
“我们已经登上来了……”11时08分,大本营的步话机里传来珠峰登山测量队长小嘉布的声音,徐永清和所有人一起沉浸在欢腾的海洋里。接着,步话机里又传来女队员拉吉的声音。大本营里,曾经两次登顶珠峰的西藏女子登山队教练桂桑实在忍不住了,在那一刻喜极而泣,这个画面通过中央电视台的镜头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永葆探索之心
与登山和科考队员朝夕相处几十天,忙时看他们工作,闲时与他们聊天,徐永清深知登顶成功的意义,也对这背后付出的艰辛深有感受。
不用说登顶训练的辛苦、重任在肩的压力和攀登途中面临的生命危险,就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本营待上30天,其中的酸甜苦辣就已让人永生难忘。
2005年4月的珠峰地区,与往年有所不同,气温偏低,雨雪偏多,风很大,气压很低。在珠峰大本营,夜间气温降到零下20℃到零下10℃,而白天太阳一晒,帐篷里的气温又达到40多℃,昼夜温差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