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空间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4)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4-24 10:06:14
浏览

个人认同与信任是紧密相关的。政府权威不是来自恐吓与威逼,而是建立在民意基础上的政府信任,进而整合认同矛盾与冲突。移动网络空间公民的信任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政府权威的可靠性。要改善移动网络空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政府权威,如何开展移动网络空间治理?答案在于将网络空间看成了一个特别的“地方”,它有与真实世界不同的结构、规则以及行为方式。政府要遵循移动网络空间规律进行科学执政,要将依法治理理念渗透到网络执政行为中,强化网络公民监督作用,提升政府的执政效能。另外,政府要注重发挥移动网络技术特质,加强对网络执政统筹规划,打造执政形象,积累执政信誉,构建起网络执政的制度系统、组织系统和话语系统,在移动网络空间中树立执政权威。

社会认同。网络社会组织是移动网络空间社会动员的主要场域,要发挥其在塑造国家认同中的作用,主要环节是组织自治和规范建设。移动网络组织自治中要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塑造主体归属感。移动网络组织激励既包括国家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也包括虚拟空间中个体主体之间的协同共赢、共同发展,其中以公益众筹、互联网慈善等新兴社会组织兴起为代表。移动网络社会组织的积极影响是有效促进了成员互动关系的传递,借助不同的社会项目开展相应的活动,推动了公益文化等理念的推广,充分展现出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凝聚力。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空间中,无数个体的介入大大增加了社会组织的透明化运作程度,压缩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提升了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移动网络空间社会认同得以重构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价值指引,还在于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移动网络公共领域是网络认同空间的代表,国家要提供保障和底线要求,创造理想的沟通情境。网络公共领域中国家应鼓励通过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培育公共精神,公共精神的培育是网络社会活力和社会认同的基础源泉。国家要平衡个体、社会、国家的理性需求,避免国家权力的滥用,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追求的和谐统一。移动网络空间认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自我认同的数字化危机会以不同形式重现出来,要解决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危机,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现实与虚拟空间的认同关系,通过技术开发、价值指引、制度安排等消解多重困境,重新建立新的自我概念、心理归属、人际环境与社会评价等,促使个体与社会获得协调稳定的认同氛围,进而共同发展。

文化认同。移动网络空间的文化认同要顺应文化改变,通过具体的文化符号,激活文化基因。第一,国家符号。要在移动网络空间充分重视国家符号的创建与传播,将国家这个政治观念演化成亲历的体验、情感和日常的事物。只有融入符号环境,创造特有的国家文化符号,标示国家核心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传播效应。政府在移动网络空间中要将现实国家标志和虚拟国家表征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国家文化认同效果。第二,群体影响。网络群体要扩大影响力,形成吸引力,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建构群体“想象的共同体”。移动网络空间中的群体建构有较大的自主性与盲目性,尤其是诸多群体中的粉丝人群更是被大众舆论、流行观念、意见领袖等深度“催眠”,丧失自己的理性判断力,所以改良移动网络群体文化的关键是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主体。第三,身份建构。身份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必备条件,“公民身份和国家成员身份是主要身份和纽带”。移动网络空间中要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身份符号有效建立起来,突出微观个体与宏观国家之间的具体联系,通过鲜活、感性、互动的方式手段进行身份建构,突出公民身份,强化国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