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 高校是否应该开设劳动课(3)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08 10:23:20
浏览

劳动是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其具体形态将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具体内容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而劳动课则是学校为实施劳动教育开设的,以某种具体劳动技术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指向某种具体劳动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

因此应该明确,劳动教育和劳动课并不等同。高校是否应该开设一门具体的劳动课,必须要考量在新时代,劳动课对于解决社会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存问题是否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我方的判断标准。理由如下:

第一,从教育学理论上看,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在高校开设劳动课,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个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这就是对劳动教育核心目标的精确阐释。而劳动课往往局限于对具体、单一的技术技能的泛化培养,这种对劳动教育的简单化处理,是对劳动教育核心目标的误读。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都可以在培养劳动精神上发挥更大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具有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直接作用;各种志愿服务以大学生自愿为前提,更好地体现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的精神。

第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现状上看,高校的劳动教育更应强调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在高校开设劳动课并不契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劳动教育概念已过去几十年,社会生产的复杂程度显著增加,社会生产方式显著变化。那种主要是使用纸、布、粘土等材料,对针、剪、尺等简单工具的制造,早已与新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严重脱节,都成为了历史。

现在,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显示出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3.4%,新形态的劳动正在不断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需要一种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实践的智慧型劳模”,表明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

劳动的本质是对一切知识的生产和应用,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的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更加侧重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第三,从人的发展需要上看,劳动教育指向人对自身本质的确证,劳动课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有限性,不能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无限性。劳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在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确证。人在劳动中获得的对自身的肯定,正是自由、自觉的人性的彰显,这是劳动能给予人快乐的源泉。

因此,劳动教育能教导人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其本质是劳动对人性的满足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