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只为心中那座高地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17 10:14:36
浏览


 
青藏科考:只为心中那座高地  
 

青藏高原一直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宠儿”,中国科学家更是对此“痴迷不已”。

6年前的国庆前夕,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审批,中科院提前落子,为科学梦想铺就了一条通天大道。

同时,战略方向、研究方向、人员结构、经费来源……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不断面临变化与挑战。

“改革已经在路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导向,实行行政系统与学术委员会相结合的治理结构,以择优稳定支持为主配置资源,以国际同行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促使“硬核”成绩纷至沓来,“国际引领”的目标也在逐步实现。

怀着对未来的期许,卓越中心的研究视角正逐渐从青藏高原区域向全球范围延伸,从基础前沿到国家战略,从第三极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到第三极国际人才高地,他们为国家三极计划的启动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藏科考:只为心中那座高地

依托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组织开展古里雅5国联合野外科学考察。

■本报记者 甘晓 见习记者 程唯珈

2015年9月23日,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冰川,海拔6200米,零下20摄氏度,缺氧。冰雪覆盖着大地,一片荒芜。只有星星点点几顶橘黄色的帐篷显示出一点生机。

“真是太冒险了!”一盏帐篷里传出一个声音,气喘吁吁。

“我们是不是‘冰川敢死队’?”

“没错!绝对可以这么说!”

帐篷里的人都身着加厚冲锋衣,戴着帽子,说话呼吸都从鼻子里冒着热气。他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安装设备,准备钻取冰芯。

帐篷里的成员由5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其中包括两年前做过3次心脏搭桥手术、67岁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冰川学家朗尼·汤姆森(Lonnie Thompson),以及他的中国同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所)研究员姚檀栋。

这支科考队的队长、青藏所研究员邬光剑也亲历了钻取冰芯的全部过程。中午时分,他拿到了从大本营送上来的午饭,囫囵吞下几口凉凉的饭菜。每年超过两个月时间在野外,他早已习惯在冰面上工作、吃饭和住宿,时不时还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野外科考。

获取冰川内部的冰芯,是他们此行的目的。从科学上说,所有在大气中循环的物质都会随大气环流抵达冰川上空,沉降在冰雪表面,最终形成冰芯记录。古里雅冰川是地球上除南北极之外最稳定的冰川,是中低纬度发现的最大、最厚、最冷的冰帽。

几天后,他们获得了一批300米长的冰芯。在这些冰芯上获得的信息,将为科学家们提供打开青藏高原变迁奥秘之门的“钥匙”,帮助人类攀上科学的“高地”。这也是科学家倾其一生的追求。

起点:与顶层设计不谋而合

在姚檀栋看来,这次科考的成功离不开一座“学术高地”的支持——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时间回到2013年6月7日,距离中科院启动机关科研管理改革刚刚1个月。一次普通的例会在青藏所办公楼召开。

“院机关的改革已经启动,特别是科研管理。”时任中科院青藏所所长姚檀栋一字一顿。听到“改革”两个字从所长嘴里说出来,所长助理丁林抬起了头,停下了手中记录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