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只为心中那座高地(3)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17 10:14:36
浏览

根据方案,青藏所将作为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依托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5家研究所作为共建单位,加入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2014年1月21日,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青藏所举行。幕布揭开后,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当时主管卓越中心的丁仲礼副院长除了关心科学问题,还很关心人才问题。他曾在一份亲笔写给白春礼的信中强调“稳定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并提出应“如何建立可操作的退出机制”的建议。

姚檀栋深知,丁仲礼并不是“想多了”。“做科研管理最关心的,一是稳定的科研经费从哪里来,二是人员工资能不能发挥激励作用。”

在科研经费上,依托于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青藏专项成为支柱项目显然毫无争议,2017年后,科学家又酝酿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人的问题最难解决:“人家在研究所待得好好的,凭什么为卓越中心工作,而研究所又为什么同意自己的研究人员在科研上要接受卓越中心的领导?”厘清这其中的逻辑,成为这场改革的“牛鼻子”。

2014年7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报》在头版发表的一篇评论称:“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这篇评论用“硬骨头”来形容“如何有效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和增强队伍创新能力”等长期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读到这篇评论时,姚檀栋深有感触:“说的不就是自己正面临的难事儿吗?”

正在此时,白春礼又要求中科院人事局参与协调,给予政策支持。“双聘双享”成为各方多轮讨论后的对策。“双聘”指的是研究所科研人员加入卓越中心,既是原单位的人,同时以“特聘研究员”的身份进入卓越中心,由卓越中心给予人员津贴。“双享”是针对发表成果归属的问题,“特聘研究员”的科研产出同时挂上原单位和卓越中心,两个单位同时享有成果归属权。

按照姚檀栋的说法,“率先行动”计划又一次为研究所的改革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理事长丁仲礼的支持下,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遴选出16位特聘核心骨干和26位特聘骨干人才,每位特聘人才按中心制定的规则带入若干名青年骨干作为助手,共组成126人的研究队伍。按计划,入选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所有特聘研究员每年都将在通过考核后,获得一定数额的人员津贴。

至于选人的标准——“只唯水平、只唯学问”,不止一次在会议上被丁仲礼强调。

时任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就这样被拉进了“群”。“卓越中心主要是做基础理论研究,也希望能够在探索科学问题的时候解决国民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你擅长的灾害问题。”找到崔鹏时,姚檀栋张口就直奔主题。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此前确定的3个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原地质灾害”这一领域,由崔鹏担任这一领域的负责人。

不仅有中科院内的科学家,时任兰州大学副校长的陈发虎也加入到中科院改革的行列。

就这样,2014年9月,崔鹏、陈发虎等其他多位到场的“特聘研究员”一起,在各自的三方协议中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2015年6月,这项率先试水的“特聘研究员”计划,在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完成“孵化”后,被推广到全科学院范围内。

成果:跨学科作战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