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只为心中那座高地(2)
“大家知道,为优化管理职能配置,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院机关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价值链为主线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组建新的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3个科研业务管理部门。”姚檀栋介绍。
“那么,接下来,我们研究所要怎么改?”姚檀栋抛出了关键的问题。
停顿了几秒后,他继续说:“青藏高原研究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依靠单一学科难以解答所有问题。未来的青藏高原研究,必须要整合研究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2012年,姚檀栋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以下简称青藏专项)就尝试过团队作战。不仅中科院10多家研究所组织研究人员参与,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贡献了力量。
几年下来,青藏专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专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姚檀栋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要靠什么力量让这支来自不同单位,甚至不同国家的队伍团结得更紧密,凝练有共识的科学问题,进而集中攻关?
姚檀栋深知,只依靠青藏所自己的力量,做不到。
事实上,彼时,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在召集所长们开会的时候,“突破体制机制壁障,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着力开辟‘政策特区’和‘试验田’”,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也是在一次会议上,姚檀栋得知,白春礼用“卓越中心”来命名基础研究这块“试验田”。
“院里计划对研究所进行分类改革,我想‘卓越中心’可能最适合我们。”会议上,姚檀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所班子成员表示同意。
会议结束时,姚檀栋把起草“卓越中心”方案的任务交给了丁林。
会后,丁林反复询问姚檀栋这几个问题:为什么建、研究单元是什么、科学任务怎么布局、队伍怎么管理、经费支持哪里来……
“这次改革是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亲自抓的大事,一定要认真对待。”姚檀栋叮嘱丁林。
“召集所长开会时,白院长说过,卓越中心是实行行政系统与学术委员会相结合的治理结构,以学术水平作为主要价值导向,要择优稳定支持。丁仲礼副院长也跟我说过,我们在青藏高原研究上有优势,要求我们要成为重大成果发源地、杰出人才聚集地。”姚檀栋向丁林逐一解释他所了解的顶层设计。
几天后,姚檀栋收到了丁林提交的一份初稿。“建设世界一流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平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研究深部圈层的相互作用、深部—表层相互作用与远程效应、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等地球科学的重点科学问题”……
姚檀栋用很短的时间看完了这份方案。“改革已经在路上!”他感到振奋。青藏高原一直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宠儿”,也是国际科学研究的“必争之地”。“中国科学家理应追求卓越的青藏高原研究。”姚檀栋想。对中科院的提前落子,作为中国科技国家队的一员,他深感责任重大。
历经11天的修改后,这份方案送到了白春礼的办公桌上。
行动: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一年后,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2013年9月20日,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审批,它也作为中科院首批卓越创新中心被记录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