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千里转场 “麦客”最怕“停工”
秋收千里转场 “麦客”最怕“停工”
每当麦收时节,他们即开始一段少则半月、多则5个月的迁徙之旅
5月29日,南阳宛城区社旗县,来自河北保定的两家麦客应记者邀请拍了一张合影。
5月30日傍晚,南阳红泥湾镇,来自陕西的两位女麦客坐在自家收割机旁绣鞋垫。
5月30日傍晚,南阳红泥湾镇,来自河南许昌的两家人正在吃自己做的晚饭。
5月30日夜晚,南阳红泥湾镇公路边,一对麦客夫妻在收割机旁支起帐篷准备睡觉。
5月30日上午,南阳社旗县境内的麦田里,“麦客”们正在接收收割机里传出来的麦粒。
替人收麦子的劳作者被称作“麦客”,现在,他们的工具已从镰刀转为联合收割机,所以现在的“麦客”又被称为“机手”。河南南阳宛城区红泥湾镇,上百台联合收割机在这里聚集,麦收工作正在进行中。
5月30日中午,一阵小雨过后,很多收割机没法出工,奔波劳累了多日的麦客们终于有了半天空闲时间。
这些“麦客”以甘肃籍、陕西籍居多,也有来自河北、河南等地的。麦收时节,哪里的麦田成熟了,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麦客们最怕“停工”,他们宁愿不歇着,最好这块麦田收完,就开往下一块。
为了节省开支,麦客们做了些简单的饭菜,晚上住在驾驶室里或是在地上搭帐篷。虽然条件简陋,下雨也影响了当天的活计和收入,但常年奔波的麦客们早已练就了随遇而安的心态,所以,他们吃晚饭、洗衣服、绣鞋垫、敷面膜、看手机,啥也不耽误。
夜深了,街道旁,帐篷里,他们是最接近大地的人。
横穿1500公里 麦收时节的“迁徙”
过去,人们把替人收麦子的劳作者叫“麦客”,当时他们的工具是镰刀。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手拿镰刀收割麦子的麦客们渐渐被时代抛下,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高效的机械作业——联合收割机。他们的称呼是“机手”,也是这个时代的“新麦客”。
每当麦收时节,拖车带着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穿过多个省份,抵达各小麦产区,机手也由此开始了一段少则半月、多则5个月的迁徙之旅,这就是如今跨区麦收作业的常态。
今年的5月14日,仅在陕西渭南,就有16000名“机手”从家乡出发前往各地收麦,他们在广袤的土地上辗转多个省份,与时间赛跑,有人从渭南到河南收麦,沿路折返能一直收到青海,还有人能辗转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甘肃,跑遍了小半个中国。
“每天干的活不一样多,平均下来就是每天割50亩地,算下来收入就是2000块多一点,刨去燃油、给‘中介’的费用、每天吃喝,到手就是1000块钱。”刚刚从河南出发回到老家的刘茂军给记者算了算每天的开支。
刘茂军从渭南市老家出发前往河南,随后待家乡麦子成熟便回到渭南,到老家的麦子收完,他还会向西出发,甘肃、青海的麦收最晚能到9月份,等他再回到家时已经是10月中旬。整趟算下来,他行进的路程接近1500公里。
有的机手选择西行到甘肃,有的则是一路向东。
宋晓勇干这行23年了,河南省是他的第二站。就在上周,他和妻子两个人刚结束了在湖北的麦收工作。根据他们的计划,南阳之后是许昌,等河南省内的麦收结束后,他们还要去河北、山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