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之路:我们必须靠自己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6-06 10:04:25
浏览

几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之路:我们必须靠自己

  5月15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宣讲活动在浙江宁波举行。图为潘厚任在讲述关于太空科学的趣事。

几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之路:我们必须靠自己

周琦(左一)在贵州铜仁松桃大塘坡锰矿点指导找矿。

几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之路:我们必须靠自己

邓李才(中)准备攀登赛什腾山,去4200米的选址点工作。

几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之路:我们必须靠自己

温广瑞对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扬州泰富企业设备进行现场诊断。

几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之路:我们必须靠自己

付安庆在工作。

  现年82岁的潘厚任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反复强调一句话:“我们只能靠自己!”

  地质专家周琦,在贵州大山中坚守40年,只为了撕掉中国“贫锰”的标签……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是一个向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致敬的日子。在这一天,本报采访了多位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听他们讲述科研之路上的坚守与创新。

  “越被封锁,越强大”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专门研制人造卫星。这一年,21岁的潘厚任从北京天文台筹备处转到“581组”。

  当时的情形,用潘厚任的话说就是:“什么事情都得从头做起 。”比如,要搞空间微流星探测仪,就要调试半导体线路,而所用到的直流电源也需要研究人员自己来装。

  1965年4月,潘厚任被调到“581组”的卫星总体设计组。他去报到时发现,卫星总体设计组里加上自己一共3个人,而且都是年轻人。3个年轻人只用了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第1颗卫星本体、轨道和地面跟踪站布局的初步方案。“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我们已经做了7年踏踏实实的准备工作。”潘厚任说,“关键技术,我们必须靠自己。‘东方红一号’100%是国产的,我们没有借助别人的技术。”

  潘厚任认为,当下尤其需要继承“两弹一星”精神,“越被封锁,中国越强大”。

  “只靠自己”,这需要潘厚任那样的决心,也需要周琦那样的坚守。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周琦,在贵州大山中坚守了40多年,为的是改变中国“贫锰”的状况。

  “能够独立自主地研究理论并进行实践,在今天看来格外重要。”周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由于中国地表露头锰矿余量已经不多,周琦就将工作重点放在寻找掩埋于地下的“盲矿”上。传统的找矿方法是根据露头矿体顺藤摸瓜、打孔检验,但在实践中,这种方法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周琦连续多次打探孔,都没有见到锰矿。认真反思后,他逐渐明白,传统方法不适用于找“盲矿”。

  创建一套适合于中国的锰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这成为了周琦的目标。

  外出勘查时,周琦敏锐地观察到锰矿体中含有沥青这一地质现象,经过大量研究,他给出了全新的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锰理论,揭示了锰矿中含有沥青的原因——沥青是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锰过程中的伴生产物。

  独立研究,不盲从国外理论。经过10年探索,周琦和他的团队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据此独创了寻找锰矿的方法,继而发现了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改变了世界超大型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格局。2018年,周琦获得了中国地质科学领域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我必须待在现场”

  65℃的室外温度,对常人来说难以忍受,却是付安庆日常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