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养老新模式 年轻人住进老人家以陪伴“抵”房租(2)
在83岁的冯奶奶家里,她正和自己的“室友”李和静一起对着手机屏幕鼓捣着什么。“我现在也知道网购了!”见记者进屋,冯奶奶声音洪亮地“炫耀”着。这是她最近跟李和静学到的新技能,据说,她还给自己“淘”到了一身便宜又好看的新衣服。
正式入住前,老少双方都会收到一份服务协议。其中除了一些基础的权利义务规定外,还特别强调,青年人要迅速了解老年人性格,“和老人交朋友”,并通过聊天、散步、处理家务等方式与老人互动,达到陪伴目的。
在社区工作多年,陈晓清发现,目前大部分养老项目都着力于生活上对老人的照顾,“参与‘老相青’项目的老人有自理能力,因此年轻人在精神上的陪伴就显得格外重要。”
冯奶奶身子骨硬朗,头脑也很清晰,主动报名“老相青”项目,就是希望生活里有个伴儿。李和静的入住,把年轻人的世界也带进了冯奶奶家。李和静新买了“黑科技”产品,冯奶奶跟着摆弄一阵儿;李和静追剧,冯奶奶也凑过去看几眼……“感觉与外界有了更多联系”。
李和静坦言,最初报名“老相青”,看重的是上班方便。可没想到,自己还因此多了个“聊友”。冯奶奶健谈,每晚都拉着李和静聊天。渐渐地,本不善言辞的李和静“偷学”到了不少沟通技巧,“在工作上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我明显得心应手了许多。”
随着关系变得亲近,林女士也不再把陈岚当“外人”,时不时在生活和工作上给她支招。独自“漂”在福州的陈岚,在电建社区找到了“家”的感觉。
专业养老陪护仍待完善
与两位邻居相比,同住电建社区的谭奶奶前一阵儿有些失落:与她同住4个多月的年轻人小王因为个人原因搬走了。虽然能理解,但谭奶奶还是很不舍。
年轻人生活轨迹变数较大,这是影响“老相青”项目持续进行的客观因素之一。在采访中陈岚和李和静也表示,未来如果工作变动,或恋爱成家,也就不再方便继续住在老人家。
搭伙伙伴搬走后,谭奶奶又再次向社区提交了申请,目前已与一位年轻人初步“配对”成功。“也有不少年轻人和老人家属表达出对风险的担忧。”陈晓清向记者举例,虽然在条约中针对老人生病或突发意外如何处理有相关规定,但也有咨询者担心一旦发生类似问题,会产生纠纷。
为了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目前“老相青”项目都选择有医学背景的年轻人,并在老人家中配备基本救护装置。此外,双方若想更换陪伴对象,也可以随时提出,由项目运营方进行协调。
“这个项目想要实现双赢目的,但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养老陪护。”李孝栋不避讳地表示,随着老人自理能力下降,只依靠年轻人利用空闲时间的陪伴就远远不够了。
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约1.18亿人。
面对这一现状,目前,杭州出现了年轻人到养老机构以志愿服务代替房租的模式,上海一家养老机构则推出在养老床位之外增加专供年轻人入住的“公益床位”的“老少相融”模式。不过,与“老相青”项目类似,这些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具体困难,因此难以大范围推广。
不过李孝栋依然很有信心。他说,“老相青”的含义,是“老年人相信年轻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服务和陪伴的第一步。 今后,我们会尽力争取来自社区和政府的支持,集中社会力量推动养老问题的解决。”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