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作家眼里该如何破题 余华说:很难为读者写作(2)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6-08 10:07:20
浏览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采用以往常见的材料作文的命制方式,材料前两段讲述的是作家要不要关注读者。两个意见看似互相对立,但其实更是互补的,两者要结合起来分析,写作文时若只选择其中一个观点,思维就比较简单化。

  此外,我们要关注材料的言外之旨,一些关键词语所蕴含的真实含义。如,所谓“装着读者”,就是关注社会,有社会责任感;所谓“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就是要保持思想的独立。这是正面思考,同时,我们也不妨从反面去思考,“多倾听读者的呼声”会不会媚俗?“不为读者所左右”会不会偏执?

  这样考虑,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命题者的用心,那就是要求考生注重思辨,不是片面采纳一种意见,不要对一种意见简单臧否。这种思维,就是当下语文学界在倡导的批判性思维。材料部分的主要作用,就是讲清楚关键概念的内涵,为提示部分做一个铺垫。

  后面“假如”那一段,就属于提示,框定了写作的方向。这一段不断提到“生活”一词,说明“作家”是生活的创造者,即考生本人,“读者”是创造生活时所涉及的对象,或者说是评价者。这个题目,归根到底是涉及如何成为一个优质的创造者。

  这样的命制,合乎高考命题组“立德树人”的总纲。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都要抓住“关注整体,不漏细节,分清主次”的思维方式。若只关注材料而不注意提示,或只抓细节不关注整体,都有偏题之嫌。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式与去年的“浙江精神”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建构我们浙江学子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独立的人为未来社会做出贡献。

  作家说

  ■麦家(作家):

  麦家,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是首位被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收录作品的中国当代作家。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等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受到读者追捧;2014年3月18日《解密》的英译开始在美、英等35个英语国家上市,24小时即创造中国文学作品排名最好成绩。

  我们就作文话题采访麦家时,他却抛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

  “曾经,我的《解密》历时11年都找不到一个读者,被17次退稿;后来它遇到一个读者,才起死回生,总算出版;现在它有上百个国家的读者。”麦家说,“我觉得读者比幽灵还神秘,我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我只知道我只有写出自己独有的‘生活’才可能有活路。作家太多了,而读者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自己。连自己都发现不了,怎能发现别人?所以应该让读者来寻找你,但如果你和别人一样,读者也是找不到你的。”

  ■蒋方舟(作家):题目挺好的,开放性高。作为作者,我当然选择听自己的。但是如果是把生活当做作品的话,回答应该很开放,因为每个人不一样,很多人确实是通过他人的认可以及自己对他人的作用来建立自我价值,没有高下之分。

  ■笛安(作家):这个题很难。作家写作最终肯定是听自己。只不过在乎读者和谄媚读者,这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认为绝大部分作家还是在乎读者的,至少希望自己写的东西有人喜欢吧?可是为了让人喜欢你能做到哪一步,人跟人之间真的差别很大。有的作者就能做到特别讨好读者的那种。

  ■安意如(作家):不管是写高考作文还是平时写其他作文,我们一定要从一个看似生涩的题材中找到一个切入点,找到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点,这是古代考试时所谓的“破题”。作为一个作家,题干中的两种看法我认为都有道理,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倾听读者的呼声都是一个成熟作家应该做到的。如果一个作者只把大家的想法写下来,他就只能算一个作者,不能称之为作家;但要是作品中只顾写自己的想法,就是把读者当成了一个倾诉的垃圾桶。不管是做人做事、写文写书,都得发自内心。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网络作协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