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牵线也是恋爱困难的解药 90后佛系相亲从握手到牵手(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9 11:26:19
浏览

  “感觉男朋友就是一个男版的我。”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就读的小汪和刚工作一年的男友老王相识于一场朋友刻意安排的4人饭局。两个人都属于“能侃会唠”的社交达人型,初次相遇就已经天南海北地讨论各种话题。当天饭局结束,两人独自来了场深夜散步,打趣自己被好朋友“介绍”这件事,同时也互相确认了眼神,定下了关系。

  确定关系之后的一段日子,两个话痨偶尔也会不知道怎么寻找更多的共同话题,这个时候牵线的朋友就成了一个天然的话题源泉。也会经常一起出去玩,省去了“把男朋友介绍给好朋友,让对方融入自己圈子”的步骤。

  功败垂成:怎样的牵线才是高质量

  朋友的把关更像是一个基本的“条件连线题”,然而某方面条件的合适并不能保证介绍的成功率。阿梓曾经试图撮合初中同学和大学同学。这道连线题的两端分别是“想找个北医的男朋友”和“恰好就读于北医”。3个人一起吃了顿饭,但由于缺少控场能力强的社交达人,场面比较尴尬,到后来变成阿梓和初中同学畅聊当年。饭局结束以后被介绍的两人也没有后续发展。那之后,阿梓再也不尝试撮合别人。

  希望读研后找到男朋友的郑珂也有过一次被牵线的经历,两人连同介绍他们的一对情侣一起去圆明园划船、吃了饭。后来男生问中间人要了郑珂的微信,但两人的聊天记录最终也止步于刚加好友时的问候。

  90后公务员小米和老公是通过同事的介绍认识的,但在遇到老公之前,小米还有过两次失败的被牵线经历。第一段失败的原因是双方都没有太大的化学反应,而且小米觉得对方的声音“真的很难听“;第二段则是因为三观不合,见面后发现对方是一个过于狂妄自大的人,并且和前任藕断丝连,“当天就直接跟他说不合适了”。

  “朋友介绍这种方式有一定的认可度的一个原因是,对于十六七岁到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来说,‘同伴影响’很重要。过了这个年龄段之后,这种方式就不一定那么合适妥当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张莉表示,“另一个原因是它氛围更轻松,大多发生在大家喜欢的‘出去玩、聚餐’的场合下。“

  张莉也肯定了朋友介绍的好处,它有利于年轻人扩大社交圈,也没有了父母相亲时候强烈的功利心,“只不过是多了一条认识朋友的途径而已,谈成谈不成也没有太大的压力”。而张莉觉得年轻人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倾向于“好感”导向,更加“注重眼缘”。但是,“眼缘”这种第一印象在90%的情况下都是不靠谱的,还是在长时间交往了解各方面以后,才能建立更持久的关系。

  小方最初心动的节点是第一次见面的一个细节。他们在学校内碰面,一起走到餐厅。当时是初春,风还很大,吹起的沙子迷了小方的眼睛,个子高高的男生很自然地走在她面前,帮她挡风,让小方感觉“很温暖”。就这样,两人跨过了最初认识的尴尬期。后续,小方觉得自己能够接受男生的最大原因是“他懂得接梗,你说的话他能懂,交流起来很舒服,没有隔阂”。

  在张莉看来,朋友介绍的成功率取决于朋友和自己的相似性,交际广泛的人和只愿意与自己类似的人交朋友的人,评判他人的角度会很不一样。还有一个风险在于,你在朋友面前的状态和恋爱时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