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白皮书 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场景展现(2)
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崔璐法官以“屏幕共享”为例,介绍了在“网上案件网上审理”这个全新审理模式下应运而生的全新技术方法。崔璐法官以法官发起和当事人申请两种方式给大家进行了展示。一种为法官点击“桌面共享”,一键即共享成功;另一种则由当事人申请“屏幕共享”,法官同意后,各方均可观看申请方的屏幕,进行举证质证。
通过“屏幕共享”功能可以有效的对电子证据进行勘验,极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保护当事人诉讼材料的安全,也大大降低了举证难度和证据勘验成本。“屏幕共享”结合庭审直播,可以实现向社会公众呈现庭审全过程的直播效果,使互联网审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阳光下的审判”。
司法场景三:智能审判应用——法官的机器助理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二庭朱阁法官以人工智能软件的“写作成果”是否具备著作权的判例为序,分别通过法官端和当事人端的三个场景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智能审判技术的运用。她把文书自动生成的过程比喻成烹饪一道菜品,“食材”就是当事人提交的诉状、答辩状、证据等相关诉讼材料以及法院审判系统里存储的案件数据,文书生成系统就相当于机器厨师,对这些“食材”进行数据清洗(洗菜)、语义理解(切菜)、智能组装(按照菜谱的步骤和方式煎、炒、煮、炸)等一系列加工处理,最后放进文书模板(装盘)当中,由此自动生成相应的文书初稿供法官使用。
朱阁法官表示,虽然机器法官能够快速处理简单的案件,但是当面对复杂案件时,最终需要法官的经验和理性判断。
司法场景四:天平链——用了就离不开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颜君法官结合北京互联网法院“抖音案”,从天平链的应用场景、成效、展望三个部分进行了介绍。她介绍到,案件当事人为了赶上开庭,将公证做了加急、快递,但仍然快不过区块链。跟公证相比,区块链把取证时间从几个月减少为瞬间,把取证的物力成本从一大摞卷宗降低为一个哈希值32字节,财力成本从上千元降低到了几块钱,甚至免费。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区块链“天平链”技术,让人用了就离不开,它既是一把环保的“加密钥匙”,也是一个省力的技术校验“对勾”。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表示履行好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职责。摄影:刘建华(央广网发 法院供图)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为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张雯表示:“我们需要回答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人民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身处北京,我们还要思考北京首善之区建设、服务营商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北京互联网法院,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今天的发布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答卷,下一步如何走仍需我们不断思考并推动落地。社会各方对我们的关注和帮助,也是在帮助整个社会的进步,帮助美丽中国的发展!我们将努力运用好互联网司法技术应用中心这个平台,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履行好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职责,肩负起新时代新法院应有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