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更多盲聋人活得如海伦·凯勒般出彩?专家解读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08 12:07:55
浏览

  当楼下炒菜的香味飘上4楼,68岁的官爵容知道,是时候做午饭了。

  老人站起身来,一边伸出手探寻茶几桌子的边缘,一边快步走入厨房。她洗肉煮肉的动作一气呵成,等到肉香在房间飘溢,她从蓝色橱柜中变戏法般摸出一把菜刀,腊肉切得薄而均匀,速度和水平不逊于健全人。

  阳光透进来,腊肉泛出特有的光泽。她从碗柜中摸出碟子,将冒着热气的腊肉码放得整整齐齐,款待前来探视的客人。

 

  对于这位生来全聋并且已经全盲20余年的老人来说,能完成这些步骤中的任何一步,都是个奇迹。

  老人还自豪地展示绝活儿,将线头穿过针眼。她甚至提示朋友用手牢牢地蒙上自己的眼睛,这样她的表演看上去更加令人震撼。即便是电影编剧,也很难想象出这种桥段。

  “吃亏吃多了,就知道下次怎么不再吃亏”

  双眼看不清、耳朵听不见的老人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重庆市北碚区聋协前主席颜淑媛和官爵容同龄,从小一起长大。她俩抓着手,如同比划太极一般,大幅度地做出各种动作,最终通过触摸式手语完成交流。

  通过触摸式手语到普通手语、再到汉语的接力翻译,官爵容老人成功的秘诀得以解开:坚持不懈地练习。

  比如穿线,她将刷锅的细竹篾掰下一根,用牙撕咬,直到咬出比针眼还细的竹篾丝,再将某一端分成两根,将线卡在其中,将竹篾丝穿过针眼,线就被带过针眼了。练习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以后,她丢掉竹篾丝,尝试直接穿线。经历无数次失败、探索和巩固后,她日益熟练,能够随心所欲地穿针引线。

  比如行走,她井然有序地将每个物件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把一切都记在心底,分毫不差。在自家楼道里,她也可以自如地上下楼梯并找到自己的家,但在室外,她还需陪同。“最开始,我在家里走路时,会撞着桌椅板凳,切菜会切到手指,但我碰摔一次,就长一次记性,切一次手指,就想想是哪里没做好……吃亏吃多了,就知道下次怎么不再吃亏,熟悉了,也就习惯了”。

  比如作息,老人用嗅觉去感知三餐的时间,用手探寻着规避可能的风险,用心去感受人情冷暖,用手语的力道传递情绪的程度,用不会说话的嘴辅助表达愤怒或者兴奋,每每感受到快乐时,她会像孩子一般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

  就这样,她摸索出一套生活规律,在家里,她能自己夹菜;能独自开关燃气灶;会自己倒开水;能按键冲洗厕所;还能灌香肠、做咸菜、做饭洗衣、煎鱼炸鱼做火锅……日常生活之事基本无障碍。

  她的房间一尘不染,窗台前挂着一排翠绿的青菜,那是老人刚腌制好挂上去的。

  “她或许接近了人类生命力的极限”

  “老人如今已68岁,考虑到她的残疾类型、残疾等级,她的教育背景、家庭状况,以及她从未得到任何辅助技术的帮助的实际,她所习得的生存技能是令人惊讶的,甚至可以说,她或许接近了人类生命力的极限。”曾多次到老人家里探访调研的聋人教授郑璇评价道。

  “她的残疾和举世闻名的美国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相仿,她一直像平凡的野草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年轻时甚至曾被责备、被打骂、被虐待,但她仍能存活并练就生活技能,令人感佩。”郑璇说,“她俩很类似,那就是令人钦佩的毅力、意志力、生命力,以及在无数次绝望之后仍不放弃。”

  因为自己的听力也严重受损,郑璇更能基于盲聋人的实际进行评价。很小就丧失几乎全部听力的郑璇是中国最早一批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之一,也是全球华人中第一位语言学专业的聋人博士(本报曾多次报道——记者注),她还同时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美国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