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强县的“扶贫经”湖南浏阳市脱贫攻坚调查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19 11:11:10
浏览

地处湘赣边的湖南浏阳,浏阳河蜿蜒流淌,罗霄山脉绵延起伏,一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然而,由于发展落后,这里曾长期顶着“国贫县”的帽子。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以来,浏阳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为脱贫攻坚创造了便利条件。2018年,浏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2.1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3亿元,县域经济实力位居湖南前列。如今,当地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4%。

打通天险,主动“摘帽”

五一前后,浏阳最东边的大围山,十万亩野生杜鹃盛开,形成漫山遍野的“红色花海”。盘山公路上,来自湖南、江西等地的车辆川流不息,游客将核心景区挤得水泄不通。

“1996年,大围山景区正式开始搞开发,最初几年游客并不是很多。随着交通条件逐渐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大围山景区一年比一年火。我在村里搞扶贫,主要引导贫困户围绕旅游做文章。”在大围山镇大围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浏阳市林业局干部付志刚说。

穿行在浏阳城乡之间,不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大多数通村、通组的乡村公路标准也很高。

曾经,大山阻隔,进出不易,连通浏阳和长沙的319国道斗折蛇行,开车单程走一趟,在路上至少要颠簸3个小时。

1993年,浏阳开创湖南“国道县修”先例。打通天险蕉溪岭,劈开百余座山,兴建全长近33公里的浏永公路,贯通了当时湖南第一长、全国第二长的隧道——蕉溪岭隧道,打开了“浏阳大门”,将与长沙的通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

浏阳从此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县域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腾飞势头,大量浏阳百姓得以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1997年,浏阳主动摘掉“国贫县”帽子。

因势利导,就近就业

下午3点20分左右,金刚镇石霜村村民詹昌清骑上摩托车,几分钟后来到村小门口,接上刚放学的儿子和女儿,将他们送回家后,又折返回工作的花炮厂,用时30多分钟。

“我们以前在广东打工,两个人每月也就四五千元工资。后来父母生病了,我们就回来了。”詹昌清说,他们两口子现在都在当地花炮厂工作,每个月收入有五六千元。“最大好处是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老人小孩。”

金刚镇党委书记鲁常战告诉记者,作为湘赣边上的“花炮大镇”,金刚花炮产业发达,花炮企业较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金刚镇党委政府引导金庄烟花、榜山烟花为龙头的7家花炮企业吸纳322个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对贫困家庭来说,只要有一个劳动力正常就业,脱贫就不成问题。浏阳是‘花炮之乡’,工业园区也较多,在就业促脱贫方面有独特优势。”浏阳市扶贫办主任罗永志说。

从1997年浏阳工业小区起步,经过20余年苦心经营,浏阳经开区、高新区、两型产业园区不断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健康食品、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逐渐培育成型,创造了大量用工需求和就业机会。

“对于青年贫困劳动力,帮助他们进入园区企业就业,对于年纪较大、身体残疾等弱劳动力,则引导企业兴建居家式‘扶贫车间’和创设公益性岗位,对他们进行灵活安置。2018年,全市7000多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转移就业率99.2%。”罗永志说。

振兴乡村,同奔小康

“肩扛竹木养家,手持犁耙糊口,村民十分穷困,只能靠山吃山,靠天吃饭。村里很凋零,很多土地抛荒了。”谈起过去村里的状况,张坊镇田溪村党总支书记李纪煌感慨万千。

田溪村北靠浏阳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一条小河从村中蜿蜒穿过,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偏僻,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借助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村里想发展乡村旅游,但缺人、缺钱、缺地。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