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变成作业能否补齐劳动教育短板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28 12:31:04
浏览

  家务变成作业能否补齐劳动教育短板
  只看重成绩家务劳动缺失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不少于1小时。近日,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各中小学要统筹校内外和家务劳动教育资源。同时,要将劳动评价记入学生期末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档案,逐步推进劳动教育记入普通高中学分考核制度,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无独有偶。不久前,上海市某小学将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出合理的“家务清单”,并附“家务完成情况”评价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家长需要在“家务完成情况”评价表内打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究竟该不该干家务,该怎么干家务,随即引发网友们的热议。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全社会早已耳熟能详的教育目标。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时,首次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劳”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一直是被淡化和忽视的一环。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鄙视劳动,很多孩子与“劳”的距离越来越远。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

  对此,多位教育界专家在近日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和安排,才能让劳动教育真正实现落地。

  漠视劳动教育问题由来已久

  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记者在北京市东城区某重点初中二年级某班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班40人中,经常做家务的有10人,偶尔做家务的有15人,主要是刷碗、晾衣服、倒垃圾、洗菜、拖地、扫地、照顾弟弟和妹妹等;完全不做家务的有15人。列前五位的不做家务的原因有:家长不让做,主要负责学习即可;有小时工来代替;家里有老人做;自己做得不干净;自己比较懒。

  记者采访了多位参加调查的同学,发现普遍都是因为父母只注重学习成绩,因此导致孩子形成一种意识,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都可以不用管。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同住的,更是不会让孩子做家务,而是完全代替孩子做,认为这样孩子可以有更多时间写作业或休息,而这些都要比做家务好。

  记者在对多位家长进行随机采访时也发现,过于重视成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对于家务劳动,一些家长甚至出现了“花钱买劳动”的倾向,认为孩子娇生惯养一点儿没问题,请小时工完全可以解决干家务的问题,只要孩子学习好,将来就可以多赚钱。而实践中也有媒体报道过有家长请家政公司到学校代替孩子劳动的真实案例。

  对于家长这种“花钱买劳动”的倾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宏艳认为“值得警惕”。

  “劳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在孙宏艳看来,“劳”恰恰是德智体美劳中最重要的。“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手段,想生存就必须要劳动,人类靠劳动创造财富。一个孩子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但一定会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目的也是为了将来就业。只有能够自食其力,才会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即便上不了大学,靠劳动能力也可以生存。所以说,劳动对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存发展来讲,是有着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