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华文明金名片 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设的是大文化,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近日指出,这里的“文化”,具有“文明”概念的内涵。
资料图:3D大运河景观长卷。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并发布。
《人民政协报》5月28日详细报道了全国政协最近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24日举行)上,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建言资政。
刘奇葆在是次座谈会上作主题发言。他指出,与多数文化遗产不同,大运河文化遗产有其特殊性:一是大运河是流淌的、活态的,不是静态的文化遗产;二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分布不是一个点、一个面,而是由点、线、面共同构成的巨型带状大遗产;三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今天总体上仍在使用,并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
刘奇葆强调,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是守成的静态保护,而应该是积极的活态保护。
他还提出,要尽可能恢复运河水系的自然属性。同时,要让民众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把大运河还给人民。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佳义认为,要让古老的大运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他介绍,2018年9月和今年4月,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三次到大运河沿线8省市40多个市区县、50余处大运河遗址和40多个古镇及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实地走访、遗存探察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研。
他提出,应加强文旅融合和村镇建设,围绕乡村振兴开展文旅融合项目。在“文化+旅游+互联网”方面下功夫。并建议成立国家大运河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大运河文化发展联盟”、建立国家大运河遗产保护中心等。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朱程清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做好水的文章。要“实现清水的运河”“实现有价值的运河”“实现有文化内涵的运河”。大运河的生命力在于其“有用”,要坚持因地施策,规划好大运河在当代的使用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强调,运河古镇古村保护要让原住民唱主角。他建议要让古村镇的居民愉快地留下来、让大运河的民俗自发地活起来。
对于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在现场作出回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