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 促进新时代人口均衡发展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30 10:11:55
浏览

  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 促进新时代人口均衡发展(光辉的历程 深刻的启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生育是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使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初步缓解,创造了较长的人口红利期,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处理好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努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把全面两孩政策落到实处,是人口发展领域必须关注的三大问题。  

  ■应重视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把握人口规律,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历史的选择

  我国自古就是世界人口大国。在传统社会,有人口就有赋税,就能强国;有人口就有兵源,就能开疆拓土。历代统治者大力鼓励人口繁衍,一旦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增长;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兵荒马乱、灾荒瘟疫交织,人口就会急剧减少。总体上看,17世纪以前,我国人口在周期性的消长起伏中缓慢增长。

  明朝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传入,特别是清朝前期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使得我国人口迅猛增长,先后突破2亿、3亿大关,道光年间突破4亿大关。这导致人地关系相当紧张,“人满为患”一词屡见于史籍,有远见的思想家开始为人口增长担忧。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面临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一些西欧国家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殖民活动,化解了人口过剩的难题,打破了周期性的人口膨胀、衰减、再膨胀的怪圈。而我国在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以鼓励垦荒为中心的对策,沉重的人口压力难以缓解。数千万老百姓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自求生路。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兵连祸结,人口问题与贫困、饥荒、疾病、愚昧、内乱等相互交织,成为突出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生育是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中国的成立使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人迅速增长到1970年的8.3亿人,人口压力在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逐步显现。1952—1976年,我国每年大约只能解决200万人的新增就业需求,城市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始终徘徊在30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这当然与当时僵化的经济体制和政策偏差有关,但人口增长太快、高素质的人口太少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1971年,经毛泽东同志批准,党中央、国务院毅然作出在全国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的重大决策。整个70年代,计划生育在全国城乡蓬勃开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人口增长与物资短缺的矛盾更加尖锐。1978年,全国总人口达到9.6亿,且增长势头迅猛,如不采取必要措施,必然会带来各种问题。当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十一位,但据世界银行数据,人均GDP在有统计数据的13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倒数第四位,人口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把控制人口增长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指出:“我们的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把经济增长搞上去,把人口增长降下来,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计划生育”有关内容先后写入1978年、1982年宪法。1980年,中央决定在城镇和部分农村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并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从1991年开始,中央连续15年召开座谈会,对计划生育工作作出部署,并建立了“一票否决”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计划生育工作,党心民心高度一致,专家学者认识高度一致,全国上下雷厉风行。计划生育工作在艰辛中爬坡、在奋进中提高,走过了辉煌而曲折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