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医疗援藏“输血”变“造血”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5-30 14:33:26
浏览

  中新网拉萨5月30日电(记者 阚枫)医疗专家结对子帮扶带教、“打包移植”先进经验制度、推广普及健康防护观念……近些年来,医疗援藏正经历“输血”为主到“造血”为主的转变。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援藏医生的前赴后继和坚持付出,正在默默为当地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图为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杨瑞华指导德吉玉珍写病历。中新网记者 阚枫 摄

  以“结对子”来言传身教

  在西藏林芝的巴宜区人民医院,年轻的口腔科医生德吉玉珍每天上下班都要认真整理一遍桌子上的医疗器械,这样的工作习惯得益于来自北京的带教老师杨瑞华。

  今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杨瑞华作为援藏医生来到林芝,在巴宜区人民医院,他不仅要接诊看病,更重要的是要把当地医院的两个徒弟带好。

  医疗器械怎么摆放、病历怎么写、如何进行医患沟通……杨瑞华事无巨细,严格按照规范的医疗程序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徒弟。

  “刚来的时候,我发现年轻的医生们有时候不写病历,我就要求他们每看完一个病人都要当着我的面写完病历,我逐句修改后让他们录入电脑,必须用严格的规范让他们形成习惯。”

  杨瑞华说,每个援藏医生的帮扶时间都是有限的,只有尽快帮助当地的医生提高,在言传身教中培养他们的工作习惯,在每一例诊疗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才能让援藏的价值长久留下。

  这样结对子师带徒的帮扶几乎是援藏医生的标配,这种帮扶不仅有“走进来”,还有“带出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卫刚医生(右前一)在日喀则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演示教学。中新网记者 阚枫 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卫刚医生(右前一)在日喀则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演示教学。中新网记者 阚枫 摄

  在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人民医院,郭卫刚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的援藏医生。援藏一年来,他不仅教学生攻克一个个复杂手术,还带着他们成功申请到了西藏自治区的一个重点科技项目。今年9月,郭卫刚将带着自己藏族徒弟才本杰回上海。

  “他们要到上海进修一年,我们医院胸外科一年会有5000台以上的手术,把徒弟带到上海教,一年以后,他们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提升将是飞速的。”郭卫刚说,援藏的目的就是让当地的医生真正成长起来。

  2015年,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国家政策下,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重庆、辽宁、陕西7个对口支援省市指派医院,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七个地(市)人民医院专科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5月23日,在国家卫健委以西藏卫生健康为主题的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王云亭介绍,4年来,各支援医院选派了4批659名医疗专家进藏,帮带588个医疗团队、1446名本地医务人员,各受援医院选派了1147名年轻骨干到支援医院跟师学习,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图为林芝市人民医院院长李欣。供图

图为林芝市人民医院院长李欣。供图

  留下管理制度才能真正“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