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年,从盐碱地到米粮川(4)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5-31 09:27:40
浏览

  时光回溯到21世纪初,经过30多年的治理,曲周已完成改土治碱和综合治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部分老师撤回北京,部分老师留守在1973年建立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继续开展农业科学实验。

  这时,一个现象引发老师们的思考:

  当地农民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八九百斤后,很难再增产。可一墙之隔的中国农大曲周试验田里,亩产最高已达1600斤。

  带着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决心,资环学院的老师们做了个决定:向当年改土治碱的前辈学习,走出大学和实验站的围墙,到农民身边去!

  2009年,白寨乡一处荒废的院子里,师生们住了下来,入住当天,李晓林亲手种下两棵梧桐树。

  抚摸着两棵已近10米高的梧桐,李晓林很感慨:“10年了,梧桐树见证了小院和学生们的成长。广袤大地是最好的课堂,在小院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也坚定了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决心。”

  听说我们要了解小院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李晓林推荐我们去前衙村科技小院看看。

  前衙村,曲周县出了名的文明村。家家户户种葡萄,相比于附近几个村子,收入很不错。

  尽管天还冷,地里的活儿也不多,但小院“院长”、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学生王晓奕已早早从家中赶回来,她惦记着尽快在全村推广水肥一体化。

  我们到的时候,王晓奕正筹备晚上田间学校2019年的第一堂课,PPT的内容是关于葡萄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从防治黑痘病、蔓割病、褐斑病,到科学浇水、科学施肥,技术细节覆盖葡萄种植全生育周期。

  知道我们来了,前衙村支书龙书云也来到小院,和我们讲了很多学生们的事儿。

  这是一位已任村支书30多年的老支书,读书不多,但很有头脑,带着村民从贫困村发展为响当当的富裕村。他懂得尊重科技的力量。

  龙支书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在学生的指导下,农民合理浇水,省水费约300元;减少施肥,省约500元;用地膜,不用除草剂,省人工费约200元,一共节省成本1000元左右。此外,科学种植,烂果裂果少了,每亩地还能多收入1000元左右。一亩地多挣2000元,全村共2000亩葡萄地,一共增收400万元!

  “别看他们年纪不大,本事可是不小!”龙书云呵呵地笑着。

  一晃儿,天擦黑了。村里家家户户生火做饭,空气中飘着烟火的味道。

  炒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从冰箱里拿出一点凉菜,再煮一锅粥,很快就利落地解决了晚饭,王晓奕和师弟李兴就忙着赶往村委会布置培训会场。

  晚上6点,农民们陆陆续续到场,能容下40人的屋子,满满登登地挤了50来人。因为是实实在在用得到的技术,大伙儿听得很认真,又根据自家地里的情况,提问、讨论,热火朝天。

  回到小院,已到晚上9点。王晓奕和李兴开始写日志。这是每一位小院学生的必修课。记录工作,总结思路。

  已近11点,到了休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