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采访者 郭淼
中国东风导弹,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东风快递”,号称“使命必达”。从一开始的“亚洲包邮”,到如今的“全球覆盖”,基本上,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就能享受到“东风快递”的“优质服务”!只不过,这快递专寄危险品,特别是原子弹和氢弹。如果说“东风快递”是我国军事装备中战无不胜的“矛”,那“无所不察”的雷达,就是我们防御武器中不可或缺的“盾”。
雷达被称为科学的“千里眼”,1935年诞生于英国,曾在二战中大显神威,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电子工业的标志。
坐落在南京市雨花开发区的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尽管手里握着很多“绝活”,但外界对这个低调的研究所了解却是少之又少。我的这次蹲点算是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胡明春:14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这是妙耳山的原址……
电科主楼展览厅里,记录着14所、也是中国雷达发展的曲折历史。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爆发,国家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所需通信装备,不依靠苏联进口,全部自行解决。在元器件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为支援前线,研究所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收寻雷达器材,甚至从泥土中、从草堆里挖出国民党军队遗弃的器材用于雷达的修配。
1953年夏天,中国电科14所前身——南京电信修配厂在申仲义、张直中二位的带领下,参考苏式雷达样机进行仿制,着手研制国产雷达。
第一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314甲中程警戒雷达当年年底诞生,尽管最大探测距离仅有125公里,却是中国雷达迈出的关键第一步。之后一大批仿制雷达被送往祖国边陲站岗放哨,为保卫祖国做出巨大贡献。
1964年春天,毛泽东主席会见钱学森等科学家,专门谈到了防御问题。但是建立国家防御体系,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简直难以想象。研制预警雷达系统的重任落到了14所肩上。在14所主楼办公室,我见到了当年科研人员中的一位、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所长贲德。
贲德院士 摄影:郭淼
记者:贲老,您现在还经常来这办公室吗?
贲德:天天上班天天上班,只要不出差。最近两年相对少了,前边一年坐一百次飞机。
记者:出差很多到到处跑,看来身体非常的棒。
贲德:身体已经是不比当年了,显得是老迈年高,已经是耄耋之年!
我眼前的老人温文儒雅、风趣幽默,和军工、武器等“硬家伙”似乎一点都不沾边。他的办公室,被各种书籍和资料堆得满满的。
记者:跟雷达打了一辈子交道。
贲德:是,这一辈子也不会分开了。应该说和我个人生活密不可分了,密不可分了……
纯中国造雷达,可以说是贲德等老一辈科研人员亲手养大的孩子。只是这孩子的诞生并不那么顺利,整整用了十年。六十年代末,刚从哈工大毕业没多久的贲德就接到了相控阵雷达研发的任务,可这究竟是什么,谁都说不清楚。
贲德:叫我研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在学校肯定没学过那些,是新东西,所以要从原理上学起。苏联的保密制度很严,新东西他不太往外透露的,只能介绍“相控阵雷达”这个名词,详细技术细节,完全靠自己探索,这个是很难。
研制雷达离不开精密计算。早已习惯电脑的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科学家们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没日没夜完成这项任务的。
贲德:都是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所以这个很慢,算一个数据要非常费了很大劲。运算步骤很多,所以不断的摇手摇计算器。
记者:很多人在一起才能协同完成这个工作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