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院士汤定元与世长辞,曾为我国“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
6月3日10时40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半导体学科创始人之一、红外学科奠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汤定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汤定元是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留美归国的科学家之一,曾为我国“两弹一星”等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
图片来源:《汤定元传》
出身于贫苦家庭,汤定元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机缘,留洋美国。学成后,正赶上时代与命运交织,一腔的报国热血使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渥环境和大好前程,回归故土,投身于祖国不知将走向何方的科学事业。
从半导体到红外事业
足迹镌刻“两弹一星”
1951年汤定元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毕业回国时,半导体的应用前景已经很明朗,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正在兴起。留学期间他曾进行过硅在超高压下的导电性能研究,对当时美国关于半导体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他深知,半导体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因此,他于1951年下半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后,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半导体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工作小组中主要研究半导体的光学及光电性能。
在从事半导体光电现象和硫化铅探测器的研究中,汤定元高瞻远瞩地认识到红外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曾于1958年、1960年向国家主管部门和聂荣臻元帅致信,建议我国要部署红外研究工作,并积极“请战”。
1965年,由于一次实验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给刚刚迈步的红外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汤定元再次给聂荣臻元帅写信,言辞恳切地表明了他对红外研究的信心与决心。这封信又一次得到了聂荣臻元帅与党中央的支持与帮助。而我国的红外物理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随着汤定元写给聂荣臻的信及其团队背后的科研努力,从基础研究发展到空间应用等更广阔的领域。
在他的指引下,我国自主创新地掌握了多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如:掌握了透镜浸没与微型制冷器技术,研制成浸没制冷的硫化铅探测器组件。自主研发的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锰镍钴热敏探测器,至今仍用于多种卫星的红外地平仪。对红外应用十分重要的长波红外探测器,汤先生则直接带领了用于红外相机的锗掺汞探测器的研制——60年代,他以科学家的敏锐眼光,选择以碲镉汞作为主攻方向,亲自组织对材料、器件的攻关研究。如今,碲镉汞已是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红外技术。
但在汤定元研究的红外领域,许多熟知他能力的外国学者,一度认为他 “从地平线上消失了”。对他来说,当多年无名英雄无所谓,“只要科研上有成果,能派上用场,就已经满足了。”
漫漫求学路
偶然机会走进科学殿堂
1920年,汤定元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今金坛市)小坵村,父亲是乡村私塾先生,母亲只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汤定元记得自从自己进城读书,一直到考入无锡师范学校,父亲靠借债供他上学。1931年江南一带遭遇大水灾,金坛县农村几乎颗粒无收,这对汤定元本就清贫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交不上学费,汤定元不得不休学。但休学期间,他暗下决心努力自学,竭尽全力地去争取复学的机会。
由于自身的努力和热心人的帮助,自学了六年级及初一课程的汤定元获得复学机会,并收获中学校长关于“做人与治学”的教诲:“为人要正,待人要诚,学习要勤,工作要实,生活要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今天听起来可能有些陈词滥调的教诲,却伴随了汤定元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