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名校布局新文科,这盘“大棋”该怎么下?
“理工类”名校布局新文科,这盘“大棋”该怎么下?
春风化雨
传统“理工名校”发展新文科,必须真正做到文科、理工科的平等发展,推进文理交融,以此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据报道,近日,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见长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科技人文发展专家咨询会”,宣布将大力发展新文科,建设包括科学文化、应用文科以及文化传承等学科。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有“中国理工科最高学府”之称的清华大学也专门召开了文科工作会议,要求共同推动清华文科建设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不止这两大理工名校,目前多所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类高校都有向文科发力之势,新增多个文科或文理科交叉的学位点。
传统“理工名校”的文科建设,要迈入新的阶段,显然需要正视舆论误解背后的现实:不能让文科学科、专业只是“点缀”,光在学科布局上搭建起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在具体办学时却将其边缘化。
也就是说,发展新文科,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真正做到文科、理工科的平等发展,推进文理交融,以此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发展文科,得先改变功利办学观
最近,针对文科、理工科发展,舆论场上有两种声音,这两种声音指向似乎迥异。
其中一种认为不该贬低文科,另一种意见是该提高理工科地位。文科被贬低,优秀学生也在逃离“理工科”这种矛盾现象,主要源于办学的功利倾向和受教育者的功利选择。
过去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果也很丰硕,但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成果体量上,包括985、211高校在内的本科院校,都普遍关注硕士点数、博士点数、研究生培养规模、国际论文发表数、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发表数、论文引用数等。
在数量指标体系的导向下,很多学校追求“高大全”——高层次、大规模、全学科。发展新学科,学校主要考量的是能否为“高大全”作出贡献。
在理工见长的高校中,发展文科就显得颇为尴尬。从追求“高大全”角度,新增文科学科,可以实现“全学科”“大规模”的追求,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从成果体量看,在用论文、课题、经费作为基本成果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中,文科却远不及理工科,于是不被学校重视。
确切地说,文科更多地是在完成着让高校从形式上建设为综合性院校的任务,其在形式上很重要,但实质上却没那么重要。
近年来,“高大全”的办学导向受到质疑,“小而精”、特色办学开始受到重视。这又让文科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有的学校就砍掉没有特色、在成果上“无法作出多大贡献”的文科专业,引起相关学科师生、校友的不满。
让新文科真正成为高校学科增长点
这些学校的功利办学,也会影响学生的选择。当前,我国很多学生的选择,看重的是就业,以“未来好就业”为导向选择专业,以“毕业时找到好工作”为诉求规划大学学业,不少学生对学问、学术并不感兴趣。本来许多学校的办学应实行通识教育,但大量学生想的却是就业。
近年来,有多所高校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告诫大学新生,不要功利地想着大学毕业后的就业,要远离功利主义,不能变得短视、流于平庸。但效果仍待提升。
因此,建设新文科,必须从学校的办学导向上就摆脱功利——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文科学术研究成果,更不能把学科建设演变为文科、理工科争抢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而应该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规划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