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7 10:57:39
浏览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大别山军民以高度的责任自觉,无比宽广的胸襟,勇于牺牲,甘于奉献,深刻诠释了什么是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高敬亭重建了红二十八军,当时,主力红军加上伤病员、便衣队总共不过3500人,被敌人分散围困在各小块根据地里。在如此艰难的形势下,红二十八军仍然时时不忘维护群众利益,千方百计营救被捕群众。每到一地都开仓放粮,分给贫苦群众。严格执行红军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赢得了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与爱戴,甚至用生命去保护红军。1935年秋,敌人在今天的新县进行“清剿”,看到一名红军便衣队员进了村,可就是搜查不到。敌人集合全村人审问,老百姓没有一人说话,连小孩都守口如瓶,敌人当场杀害了3位村民。面对屠刀,全村百姓宁死不屈,最终保住了这名红军便衣队员。在极度缺衣少食的情况下,老百姓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打着赤脚,也要将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正是群众的无私支援和军民团结,红二十八军才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坚持了敌后三年游击。

何大妈是罗山县铁铺何家冲人,她的两个儿子参加红军后先后牺牲,丈夫何胜群为给红军挑送粮食受伤后去世。孤身一人的她仍然提着竹篮,四处为红军搜集情报,转送物资。1934年秋的一天,一位名叫余占海的伤员被反动民团发现,为了不让他暴露身份,何大妈谎称余占海是自己的儿子。为了打消敌人的疑虑,何大妈用敌人的枪托,狠狠砸向自己的右眼,一时鲜血迸流,昏厥在地。红军战士余占海得救了,何大妈的右眼却永远失去了光明。

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党和军队始终充分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大别山人民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定信念跟党走。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革命的红旗才能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

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可贵品质。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关头,大别山革命军民始终牢记使命,敢为人先,敢打敢拼,勇当先锋。1934年11月16日深夜,在罗山县何家冲的大银杏树下,政治委员吴焕先宣读了《长征出发宣言》,红二十五军冒着寒风冷雨,踏上西征北上的征程。长征中,红二十五军勇做开路先锋,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孤军北上,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无数次恶战血战,终于在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立在陕北立下了特殊的功勋。毛主席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央红军之向导”。先锋固然光荣,却意味着更大的牺牲。作为一支孤军,红二十五军几次陷入绝境,伤亡惨重,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积劳成疾病逝在陕南,政委吴焕先在临近长征胜利的前夕牺牲在甘肃泾川,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在庾家河血战中身负重伤,还有很多红军战士倒在长征路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曾经重走过红二十五军长征路,在庾家河战斗遗址,一座座红军烈士墓坐落在山岗上。他们都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在十来岁的年纪、风华正茂的时候,年轻的生命就戛然而止,永远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大别山成了他们再也回不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