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久生事迹 弘扬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的好儿女 ——记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黄久生(下篇)
2019年10月26日,黄久生带着他赡养的40位“爸妈”,从潢川县双柳树镇久生光荣敬老院出发,途经武汉,飞往北京,开启了一场为期5天的“游北京”圆梦之旅。 本报资料照片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立堂 时秀敏
大别山区是一方沃土,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这里养育出了数以万计的英雄儿女。
黄久生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很多也很长。无论是应邀到大学、党政机关还是在企业、家乡做演讲,黄久生每一次都习惯用这样一个共同的开场白和结束语: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
“我永远是那个晏岗村走出来的农村娃,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
滴水之恩记心间
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那个隆冬。
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一处破旧的土坯房里,肝肠寸断的哭声穿越皑皑白雪,回荡在大别山深处:一个重病的农妇撒手人寰,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被剪成两半,一半放在母亲的棺材里,一半留给3个年幼的孩子。
那一年,黄久生6岁。迫于生计,父亲把两岁的弟弟送给了别人。黄久生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送走弟弟那天,弟弟死死抓住他的手,不愿意离去,兄弟二人一起扯着嗓子哭,最后是大人们硬掰开两人的手,把弟弟抱走了。
生活的困窘可想而知。黄久生的父亲走村串巷,为人补锅镶瓢,十天半月难得回来一次,留下6岁的久生和4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家,对于小久生来说,就是两间破草房和妹妹。
东家一碗稀饭,西家一个窝头,这家半瓶煤油,那家一件旧棉衣……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乡亲们用最朴素的善良和爱心陪伴着黄久生兄妹俩艰难成长。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黄久生仍然清晰地记得吕中秀大娘除夕夜里送来5个大肉饺子的美味、叶先珍大婶熬了两个通宵赶做的两双棉鞋的温暖、镇上油条铺大叔“高价收购”柴火和送给他香喷喷油条的感动……一桩桩一件件,这些默默无声的滴水之恩,成了黄久生童年里最永恒的记忆。
屋漏偏逢连阴雨。由于个子小,小久生站在土坯垒起的高台上炒菜,但顾了上面顾不了下面,有一次火窜出了破铁皮做的烟囱,把茅草房烧着了。
“柱子(黄久生的乳名)家着火了!柱子家着火了!”老党员黄传顺大声呼救,全村乡亲纷纷赶来救火。火扑灭了,黄传顺又号召大家你家兑一根檩条,他家兑几垛茅草,重新盖好三间土屋。
祸不单行。这一年,黄久生5岁的妹妹足跟深部组织化脓性病变形成窦道,不能走路,5分钱的挂号费难倒了小久生。村支书晏传合不但给垫付,还跑去找公社的领导,协调来当时紧缺的西林油。妹妹得救了,久生的心更暖了。
感恩的种子在苦难的土壤里茁壮生长。当时读初中的黄久生在《我的理想》作文里这样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大货车司机。我要多拉货、多挣钱,回报那些给我饭吃、给我衣穿的人!”
那时的黄久生,在村里最敬佩两个人,一个是救火的老党员黄传顺,一个是救命的村支书晏传合。“他们就像全村人的主心骨,谁家有困难了都找他们。我长大后能像他们一样,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该有多好!”这是儿时的黄久生当时“不敢说出口的大理想”。
“我在小时候绝望时尝到了别人帮助我获得的那一种幸福那一种快乐,我也想让别人尝上被帮助后获得的那种幸福那一种快乐。”黄久生动情地说,“就是尽我的力量,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结草衔环报桑梓
700位老人共同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