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久生事迹 弘扬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的好儿女 ——记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黄久生(下篇)(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01 17:41:31
浏览

40多年后的2019年深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黄久生带着40位“爸妈”旅游来了!在这群特殊的游客中,平均年龄77岁的老人们都是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北京。其中年龄最大的103岁,最小的也是68岁。

听着老人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看着他们褶皱里溢满幸福的笑容,黄久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大家说我是700多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儿子’,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我要对得起这个至高无上的称谓。”

一诺千金,黄久生做到了!

1983年,18岁的黄久生背着破旧的行囊,成为郑州一处工地上运土的小工。他不足百斤的瘦弱身板,时常被运土车把翘得老高。

“使了吃奶的劲”搬砖头、提泥灰。搬砖,总是把砖及时地递到师傅的手中;提灰,总是把灰放在师傅最顺手的地方。收工了,总是把工地拾掇得干干净净。很快,黄久生就成为偌大的工地上大工师傅们最喜欢的小工。

但干遍了所有杂活,到了年底仍然是“没有余粮”。在外连续干了3年,黄久生“都不好意思回老家过年”。

“卖苦力不行,必须靠技术吃饭!”此后的工地岁月,黄久生做起了“有心人”。问师傅,啃书本。有一天,他干活太累了,手拿书本睡着了。蜡烛点着了书本和枕头,火苗蹿起,把他的头发都烧焦了。

就这样,凭着坚韧的毅力,黄久生系统学完了建筑专业全部函授课程,取得了平顶山工学院的大专文凭。就这样,从支模、摆线、砌砖到看图纸,从小工做到了大工,从班长变身队长,黄久生成为中建七局一公司年轻的项目部经理。

眼瞅着1986年春节越来越近,怀揣着攒下的3000元钱,黄久生老早就琢磨着回家过年。他将血汗钱换成城里刚刚流行的的确良布料、乡亲们没有见过的南方水果香蕉,还有核桃大枣、鱼虾海鲜……当满载着年货的手扶拖拉机出现在村口时,小小的晏岗村沸腾了。

“柱子回来了,柱子回来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收到了黄久生精心购置的礼物。

老党员黄传顺拿起一根香蕉就往嘴里塞,被一旁的黄久生连忙拦下,惹得大家好一场畅怀大笑。

那一刻,笑着的黄久生却模糊了双眼,他似乎看见瘦小的柱子正隔着时空,向他微笑致意。

那一天,黄久生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纪元。

从此,黄久生34年如一日,逢年过节,回晏岗村看望乡亲街邻,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置办年货。

晏岗村的老人成了邻村老人艳羡的对象,他们都说:“咱要在晏岗村多好!”

1996年春节,附近几个村的老人都收到了黄久生的新年礼物。

1998年的寒冬腊月,黄久生随双柳树镇的领导看望其他村的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看到有的老人身上没有棉衣,快过年了,有的家庭没有买肉的钱,他的眼圈红了。

从此,黄久生24年不间断,他看望老人时的名单越来越多,全镇700多位孤寡老人都装在他心里;他看望老人时的采购单也越来越长,除了肉、米、油,还写满了四季新衣和一长串生活用品。

为了让全镇的孤寡老人都能得到精心的赡养,2008年,黄久生捐资200多万元在家乡建起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包括养老送终全部由黄久生个人承担。

“见不到久生,我闭不了眼。”2009年,孤寡老人李鸿金患上了癌症,临终前只有这一个心愿。驱车4个小时,黄久生从郑州建筑工地匆忙赶回,他紧握着老人干瘦的手说:“您百年之后,我送您上山。”10多天后,老人去世,“儿子”黄久生披上白孝布,为老人料理后事。

李鸿金老人走后,黄久生认识到让老人吃饱穿暖还远远不够,他们还需要爱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