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精神红利凝聚发展动力(2)
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下,全县奶牛乳品业也实现了快速高效发展,成为全国奶牛、乳品生产示范县。全县粮——牛——奶、畜——沼——菜两大“白色”产业循环链条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全县奶牛存栏达8.5万头,占全市一半、全省四分之一,每天约有200多万元奶款进入农民腰包,农民人均畜牧收入位居全省第一,受益农户涉及朔州、忻州、晋中、吕梁等市县15万户,奶牛乳品业已经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也成为全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
点评:找路难,行路难,开路更难;创业难,守业难,拓业更难。古城乳业40多年的创业发展史,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践行服务宗旨、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乔九崇在一张白纸上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培育了一个产业;郭俊在古城乳业几经易手,濒临倒闭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拯救了一个产业。他们是古城乳业的功臣,是白色乳品产业发展的旗手,是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典型,是当代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俺们村里的“北京人”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同年12月24日,山阴县迎来了北京四中和北师大附中的400多名中学生,他们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乡情、友情、亲情。其中白坊村就有27名这样的插队知青。40年来,知青们时刻关注着他们曾生活、劳动了七年的第二故乡。他们经常回归故里,“反哺”养育之恩,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和“亲人们”难以割舍的牵挂。他们先后多次筹资为故乡办企业、盖学校、修道路、定规划、绘蓝图,圆了第二故乡一个又一个百姓的梦。
多年来,白坊知青们不仅关注着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还关心着乡亲们的生活环境。2002年,白坊知青们再次为第二故乡筹资40多万元,修了一条全长1351米的主干街道,并对全村进行了绿化美化。从2002年至今连续12年,他们每年都要为父老乡亲们捐赠白面、大米、棉大衣、学习用具、电脑、电视等物资。他们还无微不至地关怀着白坊村的下一代,相互约定每年为“雁杰学校”的困难学生捐款2万元,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这一桩桩、一件件热忱奉献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已传为佳话。
虽然40年过去了,北京知青在变,山阴在变,整个中国在变,但北京知青和山阴父老乡亲的浓情厚爱从未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这份情意不仅是北京知青永远的记忆,也是山阴人民永远的记忆。
点评:40年前,一群北京来的小伙子和小姑娘们与白坊村和村民们走到了一起,40年来,他们倍加珍惜这种缘分,40年后,他们的感人事迹已经凝结成一种知青精神,就是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
千里之外的“甜水梦”
40多年前,北京知识青年赵杰兵与其他知青们来到了山阴康庄村插队落户。康庄村位于黄花梁脚下,到处是白茫茫的盐碱滩,村民们祖祖辈辈喝的是苦咸水。喝甜水成为了康庄人和知青们的共同梦想。早在1971年,赵杰兵建议打一口甜水井,可是钻了100多米的地层,却没见到几颗水星星,这给在康庄村插过队的知青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难忘康庄知青岁月、牢记人民养育之恩”。多年来,北京知青对于康庄人民的感情不仅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减少,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厚重。回馈乡亲、感恩故乡,成了众多知青一生的梦想、追求和期盼。“甜水梦”,既是康庄人的梦,也是这些知青们的梦。2011年,圆梦之旅再次启程,原国家保监会纪委书记赵杰兵抱病四处奔走,倡导知青筹资,动用了顶尖水利专家,聘请了一流的打井团队,经过近60天的苦战,300米深的水井终于抽出了白花花、清凉凉的甜水。人们把这第一口甜水井称之为“同心井”。“同心井”不仅圆了知青们的甜水梦,也圆了康庄人的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