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地方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3 13:10:01
浏览

  “《丝路花雨》之所以成为蜚声海外的文化爆款,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挖掘并呈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世界元素,聚焦于丝路沿线各国交流交往的恒久情谊。”陈其银认为,这是《丝路花雨》长演不衰的关键“密码”。

  山东聊城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

  留住人才  增添活力

  “大红的灯笼明亮亮,新房内再听笑声扬……”音乐声起,快板敲得“呱嗒”响,主演立于舞台,双脚呈丁字步,目光炯炯有神;一旁,歌舞演员们手捧红灯笼,迈着小碎步,忽地一个侧空翻,引得台下连连叫好。

  这是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演出的梆子小戏《幸福的红灯笼》。仔细瞧来,多数演员脸庞稚嫩,有的看起来不过20岁左右。“猜对了!”团长周克泉笑道,“剧中有3名主演,其中两人是90后,6名歌舞队员全是00后。”

  自1950年建团,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已有70多年历史,但这个历史悠久的剧团却有着年轻的演员队伍。全团共48人,90后和00后约占七成。

  其实,剧团多年前一度很缺人。“基层文艺院团人才流失严重,队伍青黄不接,最严重时,一场戏都凑不齐演员。”周克泉眉头紧皱,“2006年,县里开了一场戏曲晚会,想让剧团出个节目,我们迟迟凑不齐人。没法子,只能跨省到河南找演员,临时演一场。”剧团经费不足,演员工资待遇低,周克泉说,看不到前景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扩充队伍、引进人才,迫在眉睫。2008年起,茌平区深化“财政保障+市场经营”模式改革,财政负责一定比例的事业经费,不足部分可通过演出等经营性活动获得。同时,政府加大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将送戏下乡补贴由750元每场提高到1万元每场,并逐年给剧团特批事业编制,让演员有了归属感。

  “改革,不能只靠政府,剧团自身也要发力。”周克泉说,自2013年起,剧团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演职人员,告别过去的“大锅饭”,工资根据角色、演出场次等按劳分配,注重向业务骨干和业绩突出的人才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可以有效提振演员的精气神,激发队伍活力。”

  多管齐下,几年间,一批年轻人加入。如何留住人才,长期保持充足的“新鲜血液”?“要给年轻人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充分锻炼、展示,在舞台上不断获得成就感,看到职业的前景与希望。”周克泉介绍,随着队伍逐步壮大,剧团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考勤、练功、演出等考评制度,并定期组织演员外出拉练、擂台比武、业务切磋,这几年,一批年轻人从学徒变为挑大梁的主演。如果实绩突出、德才兼备,评职称时还有机会破格评选。

  成效是显著的。茌平区山东梆子剧团不仅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创作的剧目《承诺》还成功入围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荣膺优秀剧目奖。“职业有前景,演员有期待,剧团将始终保持良性竞争的活力。”周克泉说。

  说话间,演出落幕,掌声响起。“以前送戏下乡,剧团缺演员、少作品,几场戏翻来覆去演,大伙看腻了,没听几句便搬着板凳离场。现在不一样了,每年演出均在400场次以上,场场满座,像赶集一样热闹。”周克泉说,“队伍强起来了,往后剧团会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文艺创作,推出越来越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陕西西安东仓鼓乐社——

  创新传播  雅乐乘“云”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朱漆栏杆,烫金屏风,男子幞头圆领袍,女子花钿襦裙装……传承千年的西安鼓乐,每晚在东仓鼓乐社的直播间里奏响,引来许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