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坞村的“土专家”(逐梦)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6 06:22:01
浏览

官坞村的“土专家”(逐梦)

 

  图①为连江县海上风光。
  孙焕伟摄(影像中国)
  图②为林哲龙(前)在海区观察海带苗种生长情况。
  吴安钦供图

 

  进入黄岐湾,远远就能看到海面上一片连着一片的由彩色浮球架成的浮筏,仿佛阡陌纵横的海上田野。倘若晴天丽日,在阳光拂照下,这里波光潋滟,水色接天,风景十分美丽;即便云涌风来,渔排此起彼伏,也是难得的海港风光。

  海湾北岸镶嵌着一连串珍珠般的村岛,其中一颗特别耀眼,有彩色码头,有通海浮桥,有高楼大厦,还有一座大型育苗场。

  这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福建省连江县官坞村,村前那一片万亩海田,便是这个村最具特色的风景。

  正是这片海、这座育苗场成就了官坞人的蓝色梦。40年来,这个曾经穷得有名的小渔村华丽蜕变,被权威媒体评选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并成为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说起这背后的故事,就不能不提村里的“土专家”林哲龙。

  从一根海带做起

  今年7月初,我们来到黄岐湾畔的官坞村参观。走进海产育苗室时,林哲龙正提着一个塑料箩筐,指着里面的鲍鱼,向年轻的技术员传授喂养经验。接着,他又从池水中捞出一片海带苗,仔细观察起来……

  早有所闻,这几年官坞在海产种苗培育方面有重大突破,多个项目引起海内外关注,苗种与产品销往国内外。比如“黄官一号”“黄官二号”“闽优一号”“闽优二号”“福鲍一号”以及大竹荚鱼苗等,都受到养殖者热捧。

  我们请林哲龙讲讲村里的故事,他停下手头的活儿,感慨道:“说来话长,真是一路风雨一路歌啊!”

  历史上,官坞村人不将房屋建在靠海的岸边,而是盖在两山夹峙的山沟沟里,耕作有限的田园,冬来种豆夏来种瓜。后来,大家看到养海带效益不错,才开始试养,不过全村拢共养了不到100亩。村民们住在远离海边的半山腰,下海干活很不方便。

  1978年,退伍回乡的林哲龙也开始养殖海带。那些年,海带产值不稳定,村民不敢多养,最多时全村也只养了446亩。见此情况,林哲龙想,如果这样养殖海带,渔民不仅致富难,连脱贫都难。一番思量之后,他决定向信用社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当年便养了三亩海带。收获的时候,三亩海带卖了个好价钱,年纪轻轻的林哲龙由此赚来了第一桶金。

  大家都佩服林哲龙的胆识。1984年,林哲龙28岁时,被村民推选当上了村委会主任。他想,既然自己是村委会主任,那么就得替村民着想、办事。村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及早脱贫致富奔小康。俗话说靠海吃海,官坞有这么优越的海洋环境,不端牢海产这个饭碗,还能做什么?

  当时,因为养海带效益提升,村里海带养殖量明显多起来了。可这一年却遇上少有的暖冬,福建省育苗场培育的海带苗下海后全部腐烂。误一时则误一季,苗种没了就要空等一年。情急之下,林哲龙做了个“冒险”的决定:到山东荣成空运海带苗!

  正因这一决定,那一年在不少村因无苗而海荒的情况下,官坞海带竟获得丰产丰收。

  要有自己的苗种

  当年,别说官坞村,大部分海带养殖户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海带苗种。

  林哲龙算了一笔账。传统苗种产出的海带长度、宽度和厚度十分有限,亩产量只有2000斤左右。海带虽然不需要饲料供养,但是得精管细养,投入很多劳动力。加上当年市场需求量小,好的年景,2000斤只能卖1000多元钱。多数情况是卖不动。如果再遇上收成不好的阴雨天,海带烂在海里,那就白养了。

  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笔笔账算下来,林哲龙认定,海带要丰产,好的苗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