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坞村的“土专家”(逐梦)(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6 06:22:01
浏览

  1993年初夏,正值海带育苗期,林哲龙携带了几根本地的海带母本飞往青岛,直奔黄海水产研究所,提出与他们合作做“连杂一号”海带苗嫁接试验。

  翌年4月收获时,林哲龙一一走访使用“连杂一号”苗的养殖户,一看一比,确实不一样,成品海带不仅长了、宽了,也厚了。亩产量与传统苗种比,多出了1000斤。

  这一天,林哲龙记得很清楚,村里10多位养殖户专门来找他。林秋斌说,用新苗种,等于一年干了两年的活儿。汤国民说,如果有更强的海带苗出来,我们的钱包就更鼓了!以后你干啥,我们干啥。

  大家的喜悦与信任,让林哲龙信心大增:看起来,海带苗种大有可为。

  当年,他趁热打铁,拿着“连杂一号”苗养出来的海带母本又去了青岛,要求再度合作,做“连杂二号”试验,结果又一举成功。收获时,林哲龙多次跑到养殖户晒制海带的现场,一一测比、称重,这款新品种苗养下的海带,亩产又比上一年高出了1000多斤!

  好苗越“走”越远。这一年,不光是官坞村,连江县的沿海村岛养殖户基本上都用上了这两种新苗。

  看到眼前的成功,林哲龙心中暗暗生出了更大胆的想法:要有自己的育苗场,自己育苗自己种!不然,每年空运苗种,费用大,安全也是个问题,还影响苗质。在村两委会议上,他把这个谋划了许久的想法提出来。会后,他又走门串户,倾听村民的意见。

  在家门口拿苗种,不但便宜方便,还安全可靠,一举多得的好事谁不喜欢?可是,按设计,建育苗场需要2000多万元呢。大家议论开了,各种想法都有。有的说贷款,有的说集资,有的说干部带头捐款……

  彼时,林哲龙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集中了多数人的意见——经过几年的打拼,官坞渔民手上多少有了些积蓄,大多数人都同意采取村集体与村民一起合股的办法。

  很快,一座占地面积30亩、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官坞海产育苗场诞生了。

  从投产这年起,不仅连江本县渔民使用官坞的“连杂二号”苗,福建省其他养殖区如宁德、莆田、漳州,甚至浙江温州、丽水的养殖户也来采购。

  每年11月20日前后几天,官坞村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全都排队等着领取海带苗。当年官坞人所依赖的大连和青岛育苗场,现在反过来到官坞买“连杂二号”。从2013年起,南苗北运成了常态。这个“香饽饽”海带种,还被国外的养殖户看上,一订就是数万片,一订就是10多年。

  为海带找市场

  官坞的产业越来越红火,但一道潜在的难题摆在了林哲龙和官坞人面前。

  “连杂二号”既高产又好养,海带养殖数量迅速飙升,产量也越来越高。海带养多了,除了食用和化工、医学原料、化妆品、建筑业材料所需外,可能存在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情况。如果这样,不仅影响养殖者的积极性,还可能再次出现市场时热时冷的“荡秋千”现象,官坞育苗产业也将直接受到威胁。

  怎么办?林哲龙说,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为海带找市场。

  傍晚,一闲下来,林哲龙就到官坞育苗场旁的黄岐湾畔散步。望着蔚蓝色的大海,他想,如此浩瀚的海洋,难道只能养殖海带和紫菜吗?难道不能养殖一些比海带价值更高的海产品?有了想法后,他又带了几名村干部和水产科技人员去了一趟山东和辽宁。

  此时,省外鱼类网箱养殖热正兴起。这给了林哲龙启发,为什么不养鲍鱼呢?鲍鱼最好的饵料就是海带!彼时,福建省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养殖鲍鱼,不过,养殖场所是建在岸上的水池,水池里的鲍鱼生长慢、个头小、成活率低,数量也不多。

  考察回来后,他就决定,把鲍鱼养到自然海去!

  有人不解:海带养得风生水起,为啥突然养鲍鱼?林哲龙干脆地回答:“今天不创新,明天就落后,后天就被淘汰了。”

  官坞人立即行动,一试验,果然大变样——食海带的鲍鱼长得快,个头也大。这样一来,黄岐半岛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养殖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