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坞村的“土专家”(逐梦)(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8-26 06:22:01
浏览

  此后,沿海养殖村岛几乎全养起了鲍鱼,有的还形成相当规模。官坞人还把以海带为食的海参也养进海湾里。这下,不仅海带成品不愁销路,官坞海带苗培育的连续性也有了保障。最重要的是,有了鲍鱼养殖这个链条,海带生产方式也大翻新,收获时节,不再等海带晒干后出售,而是有专业收购人员直接到海带区的竹筏边,说好价格,一把长钩下去,一大片水淋淋的海带全部捞走。

  其实,在鲍鱼养殖兴起之前,官坞人在拓宽海带销路上就花了不少功夫,做了许多市场上的探索。他们早早就办起了海带加工厂。从海带结开始,到海带片、海带丝、海带粉、海带饼、海带卷、海带多糖等系列产品,最后做到了16个系列、16种味道和16道海带菜肴。这些产品很快打开海内外市场,以质优、味美、价廉的优势赢得市场青睐。一时间,“把海带回家”的官坞海带精装产品成了人们时尚的伴手礼。

  村民有钱了,菜市场、公寓楼、敬老院、避风港、临海公园和村史馆等一个个村建项目由图纸变成现实。几十年来,变化是巨大的,官坞村率先实现本村孩子义务教育全部免费,还建立了专项教育奖学金;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生活补助费;在村务工的外来人员,免费住公寓,免收水电费,子女同样免费上学。当一些企业为招工难而发愁时,官坞村工业园区里的工人总是满员。

  林锦是村里的养殖户,每年都要养海带、鲍鱼和海参,去年,还养下大竹荚鱼,他算了一笔账:“保守点说,年收入在36万元。”经过几年积累,林锦在连江县城买下了房子。他说,真是市场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好呐!

  阔步走创新之路

  人家说,林哲龙既是异想天开的梦想家,也是脚踏实地的耕海者。林哲龙说,自己既不是科班出身,又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哪有什么水平?完全是凭着对家乡的感情,凭着一股敢作敢为的蛮劲韧劲,拼出来的。

  林哲龙确实深深地热爱村前这片海湾,热爱自己家乡,更愿意为家乡的事业不断学习、琢磨。

  当年刚刚养殖鲍鱼和海参时,他跟在技术员旁边,上工比技术员都早。一口苗池几百平方米,他一天就要跑几十口。育苗时,他更是把育苗室当成了家,整天泡在里面,与咸涩的海水为伴,观察种苗和成品鲍或海带、海参的生长发育情况。天天跟着技术员,又勤于思考,就这样,他也成了“土专家”。有些试验项目,他大胆向专家和技术员建议,多数得到采纳。

  时间久了,细心的林哲龙注意到,已经种养了10多年的鲍鱼出现问题了。传统绿盘鲍苗种开始老化,即使养在自然海里,长速也变慢了,成活率变低了。有些地方一度出现个头养不大甚至越养越小的情况。

  林哲龙又睡不着觉了。2019年3月,他带领公司技术人员一家一家看、一地一地比,找问题,查症结,然后交流探讨。充分调研后,林哲龙一锤定音:引进新品种,做杂交试验。

  这年5月,他和技术员商量,打算引进一批绿盘鲍进行本土驯化。一路找寻,终于在广州找到了理想品种,当即订下了50多粒鲍鱼。